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番麦

作者: 商子秦2016/05/17现代散文

番麦其实就是玉米,我下乡的宝鸡西部山区和甘肃陇中,都把玉米叫做番麦。原来以为这仅是西北的叫法,前年去台湾,在夜市上意外发现那儿也把玉米叫做番麦。一东一西,相距遥远,这个相同的叫法,证明玉米是一个外来物种。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今天,在百度搜索上打出玉米二字,立刻会出现连篇累牍的词条,而且都是好话。随手摘录如下:

玉米素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及多糖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玉米营养价值超过小麦、大米,经常食用能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高胆固醇、高血压等疾病,还具有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也是糖尿病人的适宜佳品……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世界各国餐桌上的重要食品:在“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国菜”玉米饼的年消耗量达到1200万吨之多……

然而对我来说,有许多年,只要一听到“玉米”这两个字,立刻就感到胃中作酸,随之想到下乡时吃玉米的情景。

当年下到农村,才知道各个生产队的口粮数量和标准并不一样。我们那儿浅山区的一些生产队小麦种植面积大,所以细粮较多。而我所在的生产队在深山区,大都是坡地,只能种植番麦,所以粗粮较多。玉米等杂粮一下子占到口粮的一半,而且没有蔬菜副食,缺油少肉。我们这些知青们又都是初学做饭,手艺自然更提不上串,这番麦就变得实在是人见人愁。

一开始大家掌握的是玉米的三种基本吃法,煮玉米糁,蒸玉米面发糕,打玉米面搅团。玉米糁还比较好喝,玉米面发糕就不大好吃了,我们常常是切开后撒上些盐和干辣椒面(这也是知青灶上仅有的调味品),增加点味道刺激食欲。搅团已有专文写过,不再重复。玉米面饭食口感差且不说,吃了还不顶饱,可细粮就那么多,这玉米不吃又没办法。当时大家都年轻,正在长身体,而且劳动量大,饭量也大,发糕搅团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吃。那时谁要是说玉米好吃,这人脑子准是进水了。

最要命的是下乡第二年,一场迟到的春雪,让当年的小麦大幅减产,全年每人口粮仅三百斤出头,其中大部分是秋粮(即玉米等粗粮)。后来在上级的关心下,我们队吃了返销粮,但粮站供应的返销粮全是玉米。当地农民家中有多年积攒的小麦,还可以调剂搭配。我们这些知青毫无积累,只能是整整吃了近三个月的玉米面。那段时间是一日三餐玉米面,天天如此。一位同学把红岩烈士着名的《黑牢诗篇》中的两句“生活被嵌在框子里,今天便是无数个昨天的翻版”,改成了“生活被嵌在了番麦里。这一顿便是无数个上一顿的翻版”,得到大家异口同声的喝彩。

天长日久,我们逐渐学会了玉米的多种做法。比如玉米糁,可以分为细糁和大糁,细糁粒小,用来煮早餐,煮得黏稠。大糁粒大,煮成稀饭,就着玉米饼或发糕做午餐和晚餐。大糁要小火慢煮,清汤中的大颗玉米糁糯软爽口,和细糁的口感截然不同。

纯玉米面也可以做成“面节”,要用开水烫面,面揉得硬一些,擀得厚一些,切得宽一些,一根根像细筷子,再截成短节,实际上就是短面条,煮成连锅面,算是变个花样。

玉米面除了蒸发糕和烙玉米面饼,还可以做“锅贴”,也就是“贴饼子”。在铁锅中烧上少半锅水,把和好发起的玉米面一团团地贴在水上方的锅边上,再盖上锅盖,下面烙,上面蒸,这样做成的“锅贴”一面焦脆,一面绵软。

最为绝门是我们还用纯粹的玉米面烙出了大锅盔。制作工艺是先用开水烫面,待揉匀和好,擀成大饼放进铁锅,火不能大,先把一面烙熟,饼子成为凹形。再翻过扣在锅上,凹形大饼只有一圈直接挨着铁锅,这时加上一把大火,全靠中间的热气烘烤使这一面成熟,又圆又厚的玉米面大锅盔,看上去和小麦面锅盔一模一样,吃起来比一般的玉米面饼也好吃许多。用玉米面烙出这样的大锅盔,也很有成就感,记得一位女同学就捧着这样的大锅盔,连连感叹没有照相机,能给自己照张相留个纪念。现在人人都有能用来照相的手机了,但烙玉米面大锅盔的岁月却一去不复返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玉米最简单也最香的吃法,就是煮或烤嫩玉米棒子。那是在玉米成熟前,我们趁着夜晚,从生产队的地里偷着掰上一背篓,在知青灶上大家连煮带烤吃个痛快。生产队长改天发现了肯定要吆喝着骂,管他呢,装着没听见……

哎,这让人难以忘怀的番麦呀!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