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作文大全 > 正文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2015/11/20作文大全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一: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九变篇,开篇就提到“用兵之法”,所以九变其实就是指军事指挥的九种变化(其实是包含多种,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这里指多种),所以这篇其实说的是军事指挥,“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说了多种变化。这就是第一段的大意。

第二段说了“九变”的重要性。

第三段说运用“九变”时要注意变通,他最后总结为“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说不要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失误上,要依靠自己的准备。

最后对军事统帅进行一个提醒,要注意“五危”,即你的性格不要带到军事指挥上来,那只会带来灾难。

所以说,九变篇的中心即指“用兵之法”,但是“用兵之法”一般指如何获得胜利,但是这篇没有提如何胜利,反而再说如何不败,其实这是依靠在之前的《军形篇》,《军形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就是说,只有先不败才能求胜。而《军形篇》开篇说的更好:“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看看这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说,九变其实为了“先为不可胜”。九变,顾名思义,多种变化,变化来干什么,让我不被打败。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二: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三: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纷乱复杂,因此,孙子提出将帅在用兵之时要“因地”、“因情”、“因势”,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不要因循守旧。而处在“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等不同战场时,也要采用相应的对策。同时孙子认为任何事都要从全局出发,去分析问题,对于无关大局的局部目标,或未影响全局作战目的者,要坚决“不由”、“不击”、“不攻”、“不争”。总之,慎重而灵活地选择实施方案,才能保证必胜、全胜。

公元224年,魏国大将曹爽领军伐蜀,穿过骆谷,进至兴势山前,发现蜀将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很难攻破,如不迅速撤回,被蜀军抄了后路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不等魏王旨意,便果断下令撤退。魏军撤退途中,果然发现蜀军将领正率军向魏军后方的三岭地区移动。曹爽率领魏军抄小路方躲过蜀军堵截,才能安全撤回。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决策了。在无法把握商机,失去竞争主动权时,能否及时而勇敢地撤退,就需要睿智的远见和果断的决策力了。对于经营者来说,没有希望的市场,要赶快撤退,另辟蹊径;对于已被占领的市场不要争夺,以避免可能遭受的挫折和损失。

在1964年,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作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决定———停止大型电脑的生产。之前,松下已经费了5年的时间去研制开发大型电脑的技术,而且还投入了十几亿的研究经费。就在快要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松下却作出了全盘放弃的决策,让人不可理解。其实,松下的决定是因为考虑到大型电脑的竞争过于激烈,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全公司的发展,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届时再作出撤退的决定,就为时已晚了。因此,在可进可退之时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实际上,大型电脑市场几乎已被IBM独揽,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也已退出这一个竞争的领域。而日本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包括日立、富士通等也都在此投下了巨额资金。在这样的条件下,松下权衡利弊,作出了撤退的决定。松下的退出是“高明”的,正体现了“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道理。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四: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世界万物都依照规律和顺序而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九变”是孙子兵法中较为奇特的一篇,有人认为所谓的“九”就是约数,表明其数量之多,而并非是有所专指九种变化(原文中并无九种变化)。其实古人对于“九变”早有诠释,《楚辞》有《九变》一文,特指时过、境迁、物换、人非、事变、情移、色衰、才尽、心死九种,都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能生存下去,这种解释倒是非常贴切于本篇的主题。

楚辞中的《九变》篇所列举的是一种科学的现象,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万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夏商周三代施行井田制两千多年,一直是风调顺,但到了西汉时王莽想复辟井田,结果是一团糟,那是为什么呢?是时势不同了,制度也应随之改变了,这是时过。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在南宋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但到了明代却被统治者废弃不用,那是因为气候改变,土地干旱,因战乱和天灾中原不再富庶,只能将朝廷迁至东南,这又是境迁。道医之祖陶弘景甘愿躲在茅山里修道、养生,而不愿出仕梁武帝。许由、巢父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反而喜欢隐居在市井之中。西施贵为王妃,不去享受富贵,反而跟从范蠡泛舟于湖上。张良不要封侯之赏,不要与天子共富贵,而宁愿躲在湖北当一个农民。这些都是了然世间大局,能看到即将到来的变化而采取明智之举的君子。同样用兵打仗更要机变灵活,随机应变,相机而动,跟随着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用之,能破魏灭赵,智下三齐。赵括用之,则兵败长平,覆师杀将。兵法的《九变》中列举了圮、衢、绝、围、死五种不同的地形,军队在五种不同的地域就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应对,譬如碰到“圮”地就是山野林泽,荒蛮之地,这里不好驻军,因为获得粮食比较困难,军队生存不易,由于居于草莽密林之间,还有可能被人纵火烧夷;碰到“衢”地那就是四通八达的枢纽,所有的道路都通向这里,人人都想据为己有,在这里比较容易遭致进攻,那是就要想办法稳住对手,并利用对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碰到“绝地”和“围地”,那是守不能守,攻不能攻之地,最好不要久留,或者趁早出奇谋脱险才是;碰到死地自然就只能困兽一斗了,因为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不狭路相逢,拼死一战则断无生理。人世间有多少此类境地等着我们,有的看似平安无事,却内藏杀机,有的看似凶险万分,却能柳暗花明,所以说关键是看能不能随之而变,变就有生路,不变则必死无疑!

更多作文大全

猜你喜欢

更多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