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今又端午

作者: 彭书会2018/05/10情感散文

不知不觉,又快到一年的端午节了。清晨,女儿在家对我说,“妈,这周老师布置了一篇写端午节的作文,我不知咋写呀?”。面对刚上初中的女儿,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对她说好。因为我知道,在她的印象中,端午节除了纪念伟大的屈子,剩下的就是粽子了。而广州有名的龙舟赛我却从来没带她去看过,本地的肉馅粽子她又不喜欢。相比我小时候在北方过的这个节日,她童年过的端午是少了许多难忘记忆,也体会不到亲人们在节日里带来的欢乐和祝福。作为她的母亲,我感到非常惭愧。

提起端午节,我眼前闪现的不仅仅是我母亲用家乡槲叶包的香甜粽子,还有她做的香包;父亲采摘回来的艾蒿、买回的雄黄酒以及脆香的油糕。当然更让我难忘的是我们一大家子在节日的欢笑。在我记忆的底片上,童年的端午节是一张永不褪色的照片,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这些美好的记忆,来自我父母无穷无尽的爱,也离不开我们那个温暖的大家庭。

每年农历五月是我家乡最美的时刻。当石榴花盛开的时候,小山城集市上槲叶的叫卖声就会一浪高过一浪,端午节就迈着轻盈的步子,笑吟吟的向我们走来。当我们唱着“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这首儿歌时,我母亲就早早去街上采购槲叶,准备包粽子了。

槲叶是我们老家深山里面的一种野生植物,形如芭蕉扇,外观漂亮,大小如夏日人们纳凉用的扇子。每当端午节前,山里人会上山大量采摘。采摘回家的新鲜叶子比较容易打卷但可以长期存放,想用的时候用水一泡又可以恢复原样,槲叶用来包粽子时需加水煮熟。水煮过后的槲叶不仅颜色黄亮好看而且香味诱人、沁人心脾。远远地会飘来一股清香,闻之胃口即来。槲叶,简直像是上帝馈赠给山里人端午节的礼物。

端午节的前一天,节日气氛已经很浓。搓洗槲叶,泡糯米、小米、高粱、红枣、豆子。早上放学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望着妈妈浸泡在大盆里包粽子的用料;下午放学回来,包粽子已进入尾声。妈妈把包好的形如枕头状的槲叶粽子码在一个大盆子里,手头上的粽子正在用麻绳缠绕……,我和姐姐们放下书包立即加入战斗。忙碌半天,把包好的粽子压到大锅里用大火煮开,小火闷熟的过程中,母亲把准备好的香料、五色线和各种颜色的花布拿出来,开始展示她的香包手艺了。

母亲做的香包虽不够出色,但做的却很精心。五颜六色的花线花布,裹着浓浓的香料,无论做成什么,拿到手上都会感到有种浓浓的节日气氛。做香包是我们老家的民间传统,很多巧手主妇都会在端午节露一手。用花线缠出一串串粽子、做一颗红心,手巧的还会花费很多心思做出各种生动的动物,诸如孔雀开屏、鹿回头等等……香包是邻居和亲朋好友之间互送的端午礼物。端午前几天,行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也随处都可见挂卖的精致的香包。

盼到端午节真正到了。一大早,母亲会叮咛我们早早起床赶露水,听她说早起用叶上的露水珠擦眼睛,眼睛会更亮。再嘱咐我们姐妹一定要戴上她用五色线做的“手镯”、带个香包上学,她总说这意味着避灾、除病、保安康。父亲在这一天也会拿出他的好戏,天亮前和好朋友一起上山采摘艾蒿。上班前就赶回来忙碌地插满自己家的门前房后,当然,一定不会忘记给邻居也插上几枝。在北方,民间一直都有艾蒿辟邪 之说,端午节这天绝不可少。

雄黄酒和油糕也是父亲忘不掉的好东西。每年这一天,我们姐妹一放学,嘻嘻哈哈进厨房吃粽子前,都会先被我们的慈父捉住,他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左右耳朵旁点上雄黄酒,父亲总说耳朵上点雄黄酒,什么虫子都钻不进去了,也不怕蛇侵扰。点完雄黄酒,我们就开始享受母亲煮了一晚美味的粽子和父亲买的香甜的油糕了。

槲叶的香经过几个小时水煮,全部渗入米中。洒上白糖,呵,亮晶晶,黏糊糊,筋豆豆,香喷喷。说到油糕,我的口水就要流下来了。油糕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是用蒸熟的红薯和烫熟的面粉搅拌后包馅。馅里有青红丝、黄桂酱、桃仁等配制油炸而成。端午这天,小城的街口有好多人摆卖,炸好的油糕一排排晾在一边,黄灿灿的、随便拿一个吃起来都是外脆内软。咬一口糖水往外直流……

许多年过去,我已经记不清自己过了多少个这样的端午节了。随着我们姐妹年龄增大,各自成家立业,父亲已经故去,我们那个温暖的大家庭早已不复存在了。母亲现已是耄耋老人,前几年我带女儿暑假回去,她还留着槲叶给我们包粽子。可现在包粽子的事已经成了她的过去式。但每逢这个节日到来,我还是会从回忆中感到无比的甜蜜。

想到这,我拿起手机走到阳台和老家的亲人唠叨了几句。放下电话,我对女儿说:“明天做香包、包槲叶粽子,准备泡米泡豆子。”女儿纳闷:“材料在哪?”我笑呵呵地说:“快递明天送到!”

今年端午,可不能再平淡地度过。我准备要带着孩子出去感受下龙舟赛的节日气氛,然后呢,戴着我们自己做的香包吃香甜的槲叶粽子啦!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