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原创散文 > 正文

竹篮透清香

作者: 江初昕2018/01/26原创散文

周末逛菜市场,在农贸市场的门口看到一位老汉正在兜售身边的竹篮、竹簸箕之类竹制品,我立马上前。老汉见我对竹篮有兴趣,遂津津乐道的向我介绍说,这是他自己编制的,家里毛竹多,以前靠这个手艺吃饭,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现在这种竹编的东西越来越少有人用了,他这个老手艺恐怕就要在他手上失传了。

我和老汉闲聊了一会,挑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竹篮。篮子上圆下方,底部四角独立支撑,竹篮子的手提把手厚实不勒手。

拎着这买来的新篮子,我就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竹篮来,家乡的竹篮形式各异,大的小的,圆的扁的,轻巧耐用。家里的菜篮子多半是手艺人挑来卖的。手艺人挑着满满的竹制品,有竹篮、竹簸箕,竹笊篱、竹筷子、竹水筒等。由于挑的东西太多,只露出半个脑袋大声叫卖。妇女们放下手中的活循着叫卖声奔出家门。一次买得多,也会白送一个小竹篮。竹篮买回家后,都会在手把的内侧写上用户主人的名字,以防与别人家搞混淆了。不过,也有自家砍下山上毛竹,请来篾匠上门做。篾匠功夫真是了得,一把蔑刀、圆弧状的铲子、刮刀,用皮垫子一包就上门做工了。毛竹砍下来后,先剖开,再用铲子铲去竹子里面的竹节。把竹片用蔑刀再剖开,之后,将刮刀固定在凳子上,用手抽动竹片,只听见“哗哗”的声响,细碎的竹屑卷起,竹片很快打磨光滑。毛竹在他的手里变得异常听话,只见:破、剖、削、刨几个娴熟的动作,靠手中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把粗大的毛竹变成面条模样的竹丝。剩下的就是编了,细小的竹片在篾匠的手里翻动着、跳跃着,一转身的功夫,竹篮的雏形就在他的怀里形成了。我们做小孩的,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仿佛是在欣赏魔术表演,赞声一片。篾匠师傅一时兴起,抽空给我们编个知了兜、蛐蛐笼什么的,大家哄抢而散。

竹篮在农村的作用可大了,种菜摘菜,上山打猪草,下地采茶叶,都得随身挎着竹篮。就连串门走亲戚,都离不了它,可谓是不离不弃。在城里,无非就是拎着篮子买买菜。在塑料袋未出现之前,街坊邻居不都是清晨赶早拎个篮子往菜市场买菜?可随着塑料袋的出现,人好象一下子变得慵懒、散漫了起来。曾几何时,有新闻媒体报道说,“塑料袋”成了百姓的方便之需。只要空手步人农贸市场、超市,都是大袋小袋提着个满手,重了点的勒得手疼,胳膊也缀得发酸,回到家里还要处理装东西的袋子,因为这袋子多数是只用一次就被扔到垃圾桶里,随着剩菜残羹一起倒进垃圾场。也要想想这方便袋真的是方便了吗?是的,某些时候是方便了我们随手装东西,可曾想我们方便了一次后,多少人要为这次方便付出汗水:我们扔出门的垃圾需要多少环保工人收送到垃圾场去处理?现在城市也在为处理白色垃圾头疼呢!

现在社会不是提倡低碳环保吗?少用一个塑料袋,也就减少了环境污染。想想还是竹篮子好,那红的番茄、绿的丝瓜、紫的茄子躺卧在散发着清香的竹篮里,尤其显得青翠欲滴,心情也不由舒畅了起来。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