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亲情散文 > 正文

爱的计算题

作者: 王敬之2017/04/17亲情散文

上海交通大学在微博上分享了一道计算题,要求考生计算出子女对父母爱的总数。答案显示,子女回馈给父母的爱,仅仅是父母给予子女的1/20805。

这道题目的演算也许并没有那么科学和严谨,但至少印证了那句话,世人的爱总是单向的、下行的。对孩子的爱让我们吃苦如蜜,而对父母的爱往往少之又少。

读大三的女儿放假回家,一位同学为她接风洗尘。期间,话题谈到了我的身上。女儿告诉人家我是学中文的,那位同学一脸疑惑:“王老师是学英语的吧?”“我是学中文的!”女儿斩钉截铁,同学将信将疑。

女儿眉飞色舞地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隐隐作痛。上大学时,我读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教了近三十年的英语。我也的确自学过中文,尤其近两年写了一些文章。不少不太熟悉的人,误以为我是学中文的。可是,这句话从至亲至爱的女儿的嘴里说出来,心里委实感到震惊、委屈。

女儿小的时候,我是标准的奶爸。从幼时的看护,到读小学时的按点接送,女儿就像跟屁虫,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和我形影不离。读高中时,女儿成绩不太理想,于是我亲自披挂上阵,当了她三年的英语老师。女儿步入大学后,我开始把自己QQ空间朋友圈打造成了原创性很强的“自媒体”,通过网络世界,与女儿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互动。

我无意责怪女儿的“无心”之错,只是觉得,因为血缘的亲近,父母的操劳常常被孩子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兴许忽略了父母的关爱付出,却记住了父母的苛责、唠叨。也或者说,女儿至少还没有以成人的思维审视、读懂她的父亲

感伤的也许还不止这些。作为父母的儿子,自己做的又如何呢?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使我和哥哥没有忍饥挨饿,并且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当时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然后,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忙活自己的小日子。每年几次蜻蜓点水式的回家,就像母亲的节日。大清早就开始准备各种好吃的,吃完午饭,又大包小包地收拾,鸡蛋、花生、小米、蔬菜,每次回家,总是满载而归。

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可她放不下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一年后又回到了村子里。好在母亲身体健康,人缘又好,农忙时帮帮工,农闲时打打牌,生活过的还算充实。老家的小院,也被她打理得像个花园似的。不过,毕竟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每每想起母亲身边无边无际的寂寞和眼里越来越深的空洞,我都会忍不住流泪

爱的计算题也许是多解的。年届五十的自己,又该如何作答呢?

三分法吧。少一点爱给孩子。孩子的事,不用操心至极,他们为自己而生,有自己的意志,要好好放手;留一点爱给自己。你好了,家庭和孩子才会更安宁;多一点爱给父母。乡邻虽好,父母最需要的却是儿女的陪伴啊!

更多亲情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亲情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