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北塘一年

作者: 郭长林2016/10/31情感散文

1965年7月30日,我从上海坐了两天两夜火车到达天津,又从天津东站乘车到达塘沽,到当地农场接受劳动锻炼。当年国家号召大学毕业生要参加劳动锻炼一年,为此,国家海洋局在北塘开垦50亩水稻田作为年轻人的劳动基地。我作为其中一员,和其他分别来自上海、北京、南京、青岛、厦门等高校的十几名大学生一起,在北塘开始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

解放路一条街南北长约2公里,是当时塘沽的中心地带。作为当年的繁华地段,现在想来却非常简朴,4层楼以上的房子都没有。劳动之初我们借住在塘沽农场,由于住所与稻田距离远,每天我们下地干活来回要走2小时,大家都筋疲力尽。

为了改善艰苦的居住生活条件,大家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不断创造着惊喜。来自北京大学的3名同学最能吃苦,头脑最灵活,他们为了解决劳动路途远的困难,在稻田附近找了一块地,号召大家自行设计盖房。我们借来土坯模具,把草切碎和泥,然后把泥倒入模具中做成土坯。土坯经风吹日晒,大约一个星期后就干了。晒干的土坯像一块块大方砖,垒墙非常结实。就这样我们一批学生自己动手,用自己制作的土坯盖起了3大间茅草房和1间厨房。

秋天时驻地附近的水闸成了我们捕捉螃蟹的好去处,我们一有空就会拿着小网袋,在闸门边等候。白天螃蟹会沿着闸门往上爬,我们趁机用网袋网住它们。晚上我们打着手电筒守在闸门边,螃蟹有强烈的趋光性,看到亮光就会爬过来,乖乖地成为我们的网中之蟹。

我们把抓回来的螃蟹洗净放在大铁锅上蒸熟,大家分而食之,胜过任何美味佳肴。尽管如此,连着吃几天许多人也倒胃口了。

虽然条件艰苦,大家非常团结,海洋资料中心(海洋信息中心前身)的同事和附近的农民常来看望我们,帮助我们排忧解难。我们几乎天天都要下地拔草,垒沟渠引水排水,定期施肥,因而50亩水稻长势良好。1966年秋天,我们种的水稻迎来了大丰收,亩产达到950斤,这个产量在46年前无疑是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我们吃自己种植的稻米,心里十分高兴,那香喷喷的大米在今天超市里是难以买到的。直到现在,我每次去天津都要带回几十斤当地的稻米,以寻找当年的感觉

前年我去北塘,追寻年轻时的足迹。现在的北塘己经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道路宽广,46年前的水稻地变成了现代化的社区。北塘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我这个曾在那里工作整整25年的退休老人目不暇接。北塘,我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