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拜年烧茶

作者: 孙雁鸣2016/12/06情感散文

中国茶文化蔚为大观,各种饮茶习俗及茶叶品种纷繁复杂,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说不尽。这里说的烧茶,亦如钱默存先生之所言吃饭,饭往往被冤枉,其实吃的是菜,喝的是酒,只是假了饭的名义。

拜年烧茶,也是新洲东半县地区的习俗。绝大部分得称用,是在农历春节期间。每年春节拜年,主人家用来招待拜年客人的食品,就是所谓的茶。不过,这个茶又与平常说的茶大相径庭。字面意义上的茶,有绿茶、花茶、黄茶、白茶、黑茶以及发酵、半发酵的大红袍、普洱和铁观音等,成百上千种。但是,却有一种茶,似乎也有点脱离茶字面上的意义,更接近本文所表述的茶的本质,那就是流行在湘西一带的擂茶。擂茶大多由阴米子、核桃仁、花生、芝麻、豆子等原料小磨而成,有咸有甜,口味不一,既当茶喝,也能打尖当饭吃。有点类似港粤地区的早茶或者下午茶,带点吃食味道。

新洲东半县的茶,其实是严格意义上的食品。在新洲东半县及麻城、罗田、黄冈、浠水一带,主要是以过年期间的节令食品来做,大部分用肉糕、鱼丸、糍粑、鸡肉、猪肉、鸡蛋等食材备料烧茶。

新洲东半县的乡风是,正月拜年,初一拜湾下,初二才出门走亲戚,去拜年。初二一大早,就会有亲戚朋友往来拜年,就要烧茶。因此,主人家一般要在头天备好烧茶的原料。客人来拜年了,赶紧迎进门。与主人同辈份的,便由着主人陪同,对着神龛上的中堂画像和祖宗牌位打恭作揖,说些新年吉祥、平安发财、过暖和年的好话;若是晚辈,那得结结实实地在堂屋里对着神龛磕头。磕得越响,主人越高兴,连拉带拽地扶起,还有些赏钱及零食饱腹。

礼仪完毕,便坐在火盆前烤火。不一会,女眷便用圆盘,将烧好的茶端出来,放在桌上。主人便招呼,请客人上座“用茶”,说“喝口汤”。这时候,客人要保持客气,哪怕主人家端上来的茶,像小山样似的满碗堆起尖,客人也只能象征性地吃几筷子,喝口汤,然后连声称赞说,焐得好,焐得好!绝对不能多吃,更不能拿筷子在碗里东挑西拣,到处操。否则,会被人笑话说不懂礼数、没家教。客人没吃完的茶,主人端回去,倒回锅里,等下一位拜年客人来了,再热热,又端出来。一般情况下,主人弄好的一锅茶,须放上好几天,至少可以招待完零零碎碎来的所有拜年客人。有些拜年人讲究,为喝“头道汤”,便起个大早。不过,亲戚多,拜年轮流转,这家早了,那家就迟了,吃“回锅汤”也是常事。

父亲厨艺不错,有时也喜欢创新。记得有一年,父亲说,这烧茶烧来烧去,你吃我叉的不卫生,便要改革。大约从家境逐渐变好开始,父亲就废了传统的烧茶配方,改用参汤肉烧茶的形式待客。拜年客人来了,父亲亲自下厨,做参汤肉,按人头,一人一小碗,吃完不退。父亲做参汤肉的主要原料是瘦肉、豆腐、馓子、苕粉、鸡蛋、菜叶等,味道总体不错,就有点偏咸。而今,这道菜也逐渐走进了新洲城区乃至武汉市内的高档饭店。有几次回老家吃请,我就专门要了徐古参汤肉,寻找父亲手艺的滋味。

老家的拜年习俗,一般说来是男主人出门拜年,同堂长辈及女主人在家待客,但烧茶事宜,主要由女主人承担。改革开放后,世风日变,拜年及烧茶礼仪也不如从前那么讲究。前些年回老家过年,去表弟家拜年。走到表弟家门口,却见其大门紧闭,表弟媳及孩子们都不在。转身欲走,被他邻居看到,笑着打声招呼,便扯起喉咙喊:某某,你屋里来客了,快回来烧茶!这时,村南头墙根下传来答应声:就来,就来!——原来表弟媳竟是和一帮人在太阳下“斗地主”去了。

谈及写这篇小文,一位老家同学告诉我,拜年现在也不那么着重,烧茶就更水。以往那种氛围,越来越淡,只剩下回忆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