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抹不去的岁月

作者: 叶纯2016/08/26情感散文

翻开家中的老抽屉,一个鲜红缎面的盒子映入眼帘,烫金的字特别醒目——“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翻开盒子,里面是一枚精致的纪念奖章,还有一个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叶××同志从事国防科技事业25年,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特颁发‘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以资鼓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一九八八年十月一日,编号3491。”

这是父亲工作25年后发的,二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已于2002年退休,他的实际工龄是37年。家里经过搬迁和装潢,很多东西都已淘汰掉了,这枚普通的纪念章却被父亲保留了下来,在父亲眼里,它可能代表了其他一些东西吧。

我们家不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我们是“三线人”。“三线”,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1964年,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毛主席提出了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中国腹地的崇山峻岭中,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的工业建设,即“三线”建设运动,安徽依托大别山建设了小“三线”。

父亲的童年谈不上有多少温暖爷爷走得早,奶奶迫于生计跟了别人,父亲寄宿于亲戚家。1965年,县城招工,年轻的父亲毅然决定离开县城,到外面闯,随身只带了一床被子和一个木箱就登上了汽车,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大别山区一个叫五显的镇子,到了才知道招工的是个三线厂(通用机械厂,9409),后来母亲也调来了,那时我才三岁,在山里我们家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93年,我们家才随厂迁到了合肥。

山里除了物质贫乏以外,其实是山清水秀的,五显镇三面环山,有一条大河穿镇而过,大河流向不远处的龙河口水库,不知从何时起,因为旅游开发,水库改叫万佛湖了,但我始终感到有些不伦不类,大河旁有一座山,非常像一头狮子昂头张嘴,山里人都称这座山叫狮子山,渐渐的这座山就成了五显镇的标志。

“三线人”有时戏称自己是“三献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三线人”的后代,由于山区的相对封闭,能接受的教育毕竟有限,基本上都是进厂安置了,在山里,工厂其实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食堂、澡堂、代销店、招待所、幼儿园、理发室、车队等应有皆有。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女从入托开始到上小学、初中直至工作,都是工厂一揽子包下来。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企业办社会,对稳定处在山区的三线职工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使企业负担过重,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本不具备参与竞争的条件。

在三线厂的内迁中,合肥也前前后后接纳了16个,主要是霍山地区(红星、皖西、皖化、东风、淮海、江南等)和舒城地区(通用、皖江、江淮、先锋等)的。许多三线厂在搬迁中正式进城,由于军品任务的断奶,军转民产品的陈旧,一开始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十几年过去了,一些三线厂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比如通用厂、先锋厂,也有的三线厂实现了成功转型,比如南门姚公庙的皖西厂、东风厂,张洼路的红星厂,并入江汽的皖东厂,还有做汽车配件的江南厂等等。

有人说,网络无所不能,但我失望了,想从网上找一些迁到合肥的三线厂的资料却不能如愿,毕竟时过境迁,“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去。

但是可以拆掉厂房,却无法抹去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三线人”建成的“三线”工程,极大地震慑了帝国主义觊觎年轻共和国的侵略野心,正如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谈到“三线”建设时所说的那样,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产业强国的“三线”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财富。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望着桌上鲜艳的证章盒,我突然明白了,父亲想留下的其实只有四个字:三线岁月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