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阳干鱼,那口家乡味

作者: 李珍文2017/01/03现代散文

枕杨林而望荆岳,连长江而接洞庭,拥沃土丽水而生鱼稻。素称“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南部——监利县境内湖泊星罗,水域广阔,盛产鳝、鳖、鱼、虾,犹以草鱼、青鱼、白鲢等闻名于荆楚。

广袤的江汉平原,自古民俗文化丰厚。在众多的饮食中,人们更钟情鱼食,素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大酒店的宴席上,少不了甲鱼、乌龟、鳝鱼、鳊鱼、财鱼制成的鱼食;平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大到以上鱼类,小到鲫鱼、刁子鱼、小虾等应有尽有。在传统的习俗中,旧历年最后一天的晚餐叫“团圆饭”,远离家乡经商、求学、打工的亲人,必须都要到场,这叫“团年团圆”。“团圆饭”和正月初一的早餐,必须具备两种鱼食:一盘蒸鱼,其寓意这个家庭的日子蒸蒸日上;一盘财鱼,其寓意这个家庭新的一年乃至今后将是财源滚滚。

在荆楚鱼食文化中,还流行一种鱼食叫“阳干鱼”。阳干鱼的原料一般为草鱼、青鱼、财鱼、鲢鱼、鳊鱼等。身在鱼米之乡,平常百姓家经常会出现鱼太多一次吃不完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将部分鱼剁成块或整条洗清、腌制,待太阳晒干后慢慢享用。本是为避免浪费,后来人们发现阳干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香无腥味。这种传统的做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被称为“鱼中佳品”。

据有关媒体刊载,2014年考古人员在荆州夏家台258号古墓中发现10多条阳干鱼。墓中的“阳干鱼”久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依然完好无缺,充分印证了阳干鱼在荆楚大地的历史之悠久,鱼食文化之精深,以及研究价值之重大。

荆楚大地也有“鲤鱼头、草鱼尾”的说法。于鲤鱼而言,头部最有营养。但鱼头不宜腌制,只能做成新鲜的鱼食。于草鱼而言,尾巴更有营养价值,最适宜腌制“阳干草鱼尾”。阳干草鱼尾现身于百姓人家的婚丧、节日宴席之上,也登场在早酒、夜宵之中。监利人有喝早酒、吃夜宵的习惯:三五朋友相聚一起,天南地北侃侃而谈。饮一口佳酿,嚼一块干鱼,鱼助酒兴,酒释鱼味,脆在嘴上,美在心里,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

“阳干草鱼尾”的工艺流程很简单:用鲜活的草鱼尾腌制,经太阳晒至半干即可享用。在我们监利,有些养殖专业户把“阳干草鱼尾”包装成鱼食商品,畅销荆楚内外。其产品特征为:肉刺分离,肉质有弹性,味道鲜美。能储藏三至五月,甚至一年半载。吃起来味道不变,鲜香诱人。

在儿时的记忆里,“阳干鱼”是农家的主荤菜。那年月,农村经济条件落后,物质匮乏,农村之家除了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之外,一般很少买牛肉、猪肉之类的荤菜。居家过日子,农人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只好利用“鱼米之乡”的地域优势改善改善生活。在门前屋后的河、港、池塘,随处都能捕捉到一些鱼虾、鳝鳅。就连稻田也成了鱼儿们的蜗居。每到春耕时节,农人们下地犁田,随着泥土的翻覆,沉睡了一冬的鳝鱼、泥鳅、财鱼、鲢鱼、土憨巴等,就会时不时地出现。农人们将这些“意外之财”带回家腌制,晒成阳干,也便成了原汁原味的“阳干鱼”。

记得上初中时,远离老家去县城读书,每到周末回家,老远就会看见母亲腌制的阳干鱼,整整齐齐码在小簸箕或大门板上晒着太阳。周日下午返回学校,带着母亲用小坛子装的阳干鱼去学校与同学分享,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时隔三十余年,每当与同学叙旧谈及此事,都记忆犹新,口水直流。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鱼类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圈养”、“池养”的家鱼。就营养价值而言,“圈养”、“池养”的家鱼当然比不上野生鱼类。然而,经过巧妇腌制、名厨烹饪的阳干鱼,依然鱼(余)味无穷。那是一口醇香的家乡味!

在广阔的荆楚大地,阳干鱼的产生,传承和弘扬了荆楚饮食文化,堪称鱼食中的特色品牌。阳干鱼便于携带,无不牵系家乡人的情感。但凡是湖北人、监利人,无论离家多久,无论走遍天涯海角,都会惦记着那口熟悉的家乡味。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