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学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成功之路读后感

2013/01/03读后感

成功之路读后感范文一

很多年轻人都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并把失败的责任归于别人,归于自己没有机遇,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谈经验,而不乐意讲教训。因为谈起经验面上有光,而说到教训总感到脸上有愧。其实,教训大可不必讳言,它与经验同等重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的这个故事说明了教训的重要性。

有位船长有着一流的驾船技术,他曾驾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台风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个月最终死里逃生。后来,他有了一艘机动轮船,他又多次驾驶着它行程几千里到过海洋的纵深。渔民们都称他为'船王'。船王有一个儿子,他是惟一的继承人。船王有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能掌握驾船技术,开好他置下的这条船。船王的儿子对驾驶技术学得也很用心,到了成年,他驾驶机动轮船的知识已十分丰富。有一次,他放心地让他一个人出海。可是,他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他的船。

他的儿子死于一次台风,一次对于渔民来说十分微不足道的台风。

船王十分伤心:我真不明白,我的驾船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怎会这么差劲?我从他懂事起就教他如何驾船,从最基本的教起,告诉他如何对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识别台风前兆,又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凡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我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了。可是,他却在一个很浅的海域内丧了生。

渔民们纷纷安慰他。可是,有位老人却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

'是的。为了让他掌握技术,我教得很仔细。'

'他一直跟着你吗?'老人又问。

'是的,我儿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

老人说:'这样说来,你也有过错啊。'

船王不解,老人说:'你的过错已经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他技术,却不能传授给他教训。对于知识来说,没有教训作为根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常讲'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之'母'。成功固有经验可以总结,失败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做一件事情很难一下子就成功,往往要经历多次失败,从这一点看,教训总是产生于经验之前。只有认真地总结吸取教训,才能力争成功,得到经验。无论是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个人生活,概莫能外。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教训,教训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敢查找教训的人其实是在回避矛盾。

教训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该'。吸取教训,更加理性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寻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教训既可以给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败的路标,同时又可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己或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避免重复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训同样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再来看一个求职者的故事。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

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

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12个考生。总裁问:'谁不是应聘的?'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那个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第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有什么意义呢?'男子说:'我掌握了很多财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财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开心,觉得此人要么太狂妄,要么就是脑子有毛病。男子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总裁打断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倒霉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进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伙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从它们的错误与失败吸取了很多教训;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笑了:'很好!你第一个被录取了,因为我急于知道--我的表演为何失败?'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待教训,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往大了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是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之后吸取教训的结果;小而言之,对一个能够正确面对成败的人来说,教训一样可以催人奋进,激励自己去不断拼搏进取,使事业愈发有成。相反,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迎接他的将是再一次的失败。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请记住第4个忠告: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成功之路读后感范文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科普作家迟雅和路艳华博士合着的《创新——通向成功之路》一书,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深为书中的内容打动,真有相见恨晚之感。正如田连会在《序》中所述“《创新——通向成功之路》,既是一本创新学的着作,也是一本成功学的着作。本书以前卫的观念、深邃的思想、详实的资料、典型的事例、幽默的语言向读者提供了一套丰盛的营养大餐。”这本书无论“从创新人格的塑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到创新方法的传授,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们真的有必要好好的读一读,努力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

我是一位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师,关于我国的教育状况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对于此书中关于创新教育一章的内容,让我感受最为深刻。

一直以来我为中国人始终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而耿耿于怀,我也曾怀疑中国人是否智商有问题。可是20世纪90年代,国外心理学家对不同民族的人进行智商测试,犹太人和东亚(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人智商最高,其次是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可见中国人很聪明。想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世界生产力最先发达的也是咱中国的唐宋时期,如今中国学生在世界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也总是拿金牌,这一切的确说明中国人的智商真的很高。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我们曾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可是到了20世纪,世界上有十大发明:原子弹、航天飞机、电视机、人造卫星、阿司匹林、民航客机、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克隆羊、国际互联网,却没有一项是中国的。

我们中国人不是智商有问题,而是教育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多年以来一直培养的是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人材,而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书中介绍中国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令人堪忧,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抗美在负责调查中国学生创造力状况后说“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结合实际想想也的确是这样。

因为教师、家长希望学生完美,总对孩子挑错,使得学生总是战战兢兢不断地揣摩老师的想法,思维训练主要是集中思维,很少允许学生思维发散。试想一下多年的实际教学,我们总是对学生过于严格的要求,做题必须统一的格式,一致的算法,一样的答案,即使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老师明知是对的,但是为了保证考试不出差错,不丢分,也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统一答案去做。所以即使像组词、造句之类的题,我们在批卷时也往往会看到一个班级答案几乎都一样,非常标准,真是严谨得一丝不苟。如果让学生自由创造,对错就全凭批卷人判断了,假如学生的答案批卷老师弄不准正误,那可就容易丢分了。所以为了保险,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敢让学生自由创造,能给标准答案的就给标准答案,即使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也会想方设法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没有了,学生们懒得动脑,只等老师给现成的标准答案,死记硬背下来就能得高分,学生考好了,也证明老师教得好,而学校评价老师也多数看学生考试分数。

在《创新》一书中介绍,信息饱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书上还举了个例子说中国学生在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虽获得了金奖,可是在总结会上却不善于提问题。还有在中国举行的各种学术交流会上,国外老师都有一种失落感,就是没有人会提出问题。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奉行“熟能生巧”,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老师们费尽心思地大量网罗各种习题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可是多数学生在考试时如果遇到一种老师未领着练过的题型,学生还是干瞪眼,即使学生们能在纸上把题解得头头是道,可是真正让他们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却仍是无从下手。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总是脱离实际,想想我们的学生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解答了多少与自己生活实际一点都不相干的问题,又不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动手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觉得自己学了很多知识,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好像什么都会,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原来自己还有很多问题都没弄明白。

关于我们的从众心理,在学校则表现为教师的话就是权威,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并要谨慎遵从,学生一般是不允许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的,课堂上学生观点不一也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差生听从尖子生,至于学生对于教材上的知识就更要坚信不疑了。正如互联网上的那个笑话,“请你就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中国小朋友看不懂题目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想法”。虽是个笑话,却一针见血地反映出我们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致命的心理问题,盲从别人观点,不善于思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缺少一种叛逆和创新思想。

至于思维定势,创新认为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解题训练,而忽视实际生活,因此学生习惯于凡事顺着已知条件寻找答案,容易导致思维定势。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书中讲述的另一个事例,在中美夏令营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现在是12点钟,什么时候时针与分针再次回合。结果中国学生立即拿笔计算,而美国学生一拨手表就得出答案来。就这一小小的比试,我们明显地看出大量的笔试训练已经给中国学生的思维造成了严重的定势,只需拨一下手表就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国学生却想不到,只会想到要进行复杂的笔算。而在整个活动中,只要是动手操作的,我们中国学生全都不行,这不能不令我们中国人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我国的教育方向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最显着的举措就是从2003年秋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中小学在新课改的大潮影响下,学生的创新素质我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必须创新,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创新,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就是财富,创新就是力量,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创新,而所有的一切都将决定于教育培养的大量创新人才。针对我国创新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急呼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更多读后感

猜你喜欢

更多读后感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