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正文

春天的怀想-2

作者: 明天-你好2016/01/18抒情散文

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行走于人生路上,我们终将遭遇不如意。这些不如意,毕竟无法避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鸿毛虽轻,但也礼轻情义重。更何况,如此大礼。礼尚往来,对于上天的这种“厚爱”,我们不能也必然不允拒之门外。或许,正象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追溯先人,纵然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不改其志,比比皆是。后世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回想它的创说者孔子,后人也许会为他扼腕叹息。他率着弟子周游六国,宣传着自己的治国理念,却接连碰壁,终无人认可。甚至到了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地步。这种遭遇,对于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士们。不啻为一种心灵上的绞刑。然而我们的这位万世之师,却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一种可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孔子返回了家乡。在生命的最后,他潜心于典籍整理,有了六经;愉悦与弟子的探讨,也成就了后来所编撰的《论语》……其中的精粹让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极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尽管当初他是那样的困顿,那样的黯然;尽管有生之年无法意识、看到自己所能拥有的地位。但在遗憾中,后世也终究赋予了他的应当的所得。或许可以这样想,在他看来自己:“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的调侃,恰恰地说明了这种经历促进了他的思想成熟,丰富而厚重。他讲究治学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精益求精。他的困顿、黯然于当时,也许对他的学问的作用正是如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曾经想着施展抱负,挽狂澜于既倒,扶危厦于将倾。怎奈,中道崩殂,遭致失败,自己也被贬谪至邓州。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灰心丧气——虽然心中有悲,也有愤恨。仍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洁志。是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坐怀不乱,浑然不改。

……

孔子、范仲淹等,每个都心怀苍生,竭力的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施行道。然而。接二连三的都是打击。尽管如此,他们并不因此虚与委蛇,向反势力屈服,讨取得暂时的获得,而是自出淤泥而不染,一片冰心,退而求其进。在坚守中成就了至大的自我,以另一种方式书写了“不改其志”的真谛,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极乐。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观览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未尝不临文嗟悼,感觉其中字字在淌血,字字又在透露着一种不屈的气息。本来自己只是正常的理性的分析李陵兵败投降的客观因素——权宜之计,却被诬陷指责为为他开脱袒护,身陷缧绁。最终,接受了奇耻大辱的方式——宫刑来结束自己的牢狱之灾。当时,他正在编写史记,却忽然遭遇如此。若换至别人,绝对多数会扔笔不撰,终日沉与悔恨和羞辱之中了。可他没有,虽然自己“草创未就,适会此祸”,但是“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正是怀抱着此种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究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着《史记》,他也列位在了中国古代史学家之首;文天祥被金囚禁,孤苦伶仃,惶恐中诉说着惶恐,零丁里叹零丁。然而作《正气歌》,开篇就说:杂然赋流行,天地有正气。他用此正气打败了其它之气,视死如归,喊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强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献身于中国危亡的挽救,面对着:有心杀逆,无力回天的腐朽清政,选择了用自己的血去祭奠这将死的僵虫。作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

……

司马迁、文天祥、谭嗣同……他们在面对生死的时刻,服从了自己的志向,选择了一种超越了生死的永恒。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史铁生写就了多少情真意切的妙文;尼克战胜了残疾,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的黑夜;贝多芬创造了享誉于史,世界经典的音乐作品,号为“乐圣”。

面对上天所赐予的磨难,需要上前去挫败它。

更多抒情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抒情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