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 > 正文

论诸葛亮北伐的屡次战略失误

作者: 思无邪2016/02/24人生哲理

看了若干评述诸葛亮北伐问题的帖子,都不在点子上,故而蠢蠢欲动,一挥而就谈谈自己的部分看法。

诸葛亮伐魏的战略失误始于荆州之失

诸葛亮虽然是一名天才的战术家,擅长于统筹局部战斗,却并非是眼光犀利、气魄十足的战略家。

荆州和上庸诸郡之失,不仅使蜀国失去了伐魏的两个重要的巩固后方和跳板,也使蜀国被吴魏封闭在浅狭的地域内,难以再扩展疆土,是蜀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的开始。而荆州和上庸之失,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荆州和上庸的军事作用看下图)

诸葛亮的应对失策,导致了荆州之失

刘备进位汉中王,表到许都,曹操大怒,因而约会东吴共取荆州。面对此种形势,诸葛亮的应对策略是:命关羽“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关羽严格执行这个策略,一败曹仁取襄阳,二侥幸败于禁七支重兵,然而兵锋仍止于樊城城下,因攻城兵力不足而调荆州兵马来援。在曹军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樊城也未能攻下;反而被樊城之兵与徐晃里应外合杀得狈逃窜,只能企图退回荆州属地公安。可见,诸葛亮面对曹操攻荆州的应对措施是错误的:诸葛亮高估了关羽所领荆州的实力,而严重低估了曹操的军力和攻取樊城的难度,即使东吴未趁机夺取荆州,诸葛亮的应对措施也没达到目的,反而损兵折将,使荆州形势更被动。

诸葛亮坐观关羽取樊城,无所作为,丧失了关羽创造的北伐最好战机

关公擒了于禁,斩了庞德,曹操大惊,乃至“欲迁都以逃之”。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不仅没有给关羽任何战略、战术上的配合,也没有利用关羽创造的北伐极佳战机——出奇兵,取长安,全取长安以西雍州、凉州各地,不仅国力大增,而且,取伐魏之地利,严重威胁魏国统治中心的安全。

当此时,长安及以西的雍州、凉州各地归属曹操不久,是曹操属地对曹操忠诚度最低的地方,及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而且,蜀当时从未在此地征战过,因此最易达到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的效果。即使偷袭不成,也有足够的时间强攻,如果取了这些地方,即使失去荆州这个三面受战之地,蜀国的国力也会超过吴国。事实证明,诸葛亮5次北伐都梦寐以求攻取长安而遥不可得,可见,由于诸葛亮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上的配合,白白坐拥两川及汉中之雄厚兵力,失去了多么好的一次机会

(长安以西地区对国力消长的重要性,见下图)

诸葛亮未充分认识到上庸的军事作用,轻易放弃了蜀国东征伐魏的最后一块跳板

荆州已失,上庸的战略地位就更为重要了。然而,此时诸葛亮没有着眼于安抚上庸守将孟达和刘封,而是罪其未发兵解救关羽,采用蹩脚伎俩缓图之,导致逼反孟达;进而令刘封和孟达自相残杀,又导致失去了上庸,几乎等同把上庸这个战略要地拱手让给魏国。诸葛亮的正确应对措施应该是,安抚上庸守将,并以最快的速度派遣干将替代之,确保上庸。上庸一失,魏国驻重兵防守,蜀国再未敢正视此地,从此蜀国在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上彻底失去了伐魏的跳板,伐魏只剩没有稳固后方的北伐一途。

诸葛亮在北伐上的战略失策

未能充分认识到蜀国国力和军力对比,以及伐魏的劣势,因此没有一套合理、清晰的伐魏计划。蜀国无论土地面积还是人口,都只有魏国的几分之一而已,国力与魏国相差甚远,而且蜀国可选择的伐魏路线很少,极难发起伐魏的突然性,也很难调动和分散魏国防守兵力;且蜀国运粮极为不便,既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也没能力通过速战消灭魏国军力。因此,若胜魏国,局部的胜利是没有意义的,唯有在战略上出奇制胜才能战胜魏国。

可是诸葛亮没有认清这个形势,自恃才智,采用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的进军策略,这种进军策略看似稳妥,实际上不仅非常不切实际,而且也违背了用兵神速、奇正相合的用兵之道。这一战略决策已不仅仅是失误,而是极为愚蠢,已经注定了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意识到用兵没有对手,却忽略了对手战不胜,仍然会有足够能力守,甚至任何时候都可以坚守不战。而鉴于魏蜀两国的形势,魏国坚守不战,用兵再诡诈的人也没有办法应对。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统领十余万大军,十余日尚且攻不下陈仓这个只有3000人防守的弹丸小城。而每每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必无计可施,怏怏而退,徒然劳民伤财,空耗国力。

诸葛亮用兵谨慎有余,而变通不足,没有进行过一次战略性质的进攻哪怕是试探性进攻。由于诸葛亮在离长安很远的地方逐步推进,甚至绕道离长安最远的陈仓进兵,导致5次北伐没有一次能深入到陇右,即没伤到魏国陇右(长安以西)的筋骨,也没给蜀国增加一寸土地,连雍州、凉州这样的战略要地的边都没摸着。

可见诸葛亮气魄极为不足,而且也缺乏大局观。诸葛亮北伐只有一次成功的机会,那就是利用第一次北伐的大好机会,采用魏延之计,出子午线奇袭长安。攻克长安,蜀国伐魏的大业就完成一半了,而实现这种极大的可能最多只需冒牺牲一万士兵的代价,而连这个风险诸葛亮都不愿意承担。岂不知若蜀得长安,立刻会切断魏国和长安以西陇右地区的联系,从而回师很快扫清。否则,即使陇右尽为蜀国所得,只要长安还在,蜀国所得之地就不安稳,而且蜀军仍然被封闭在关中地区,进不得中原,只能和魏国在陇右地区打消耗战,而这正是蜀国最无法承受的事情;而陇右战局越恶劣,蜀国越没有可能夺取长安这道魏国的最后北方屏障。可见,即便有这点认识,也不会放弃夺取长安的任何机会,即使代价很大。

其实,诸葛亮伐魏失败其根源既不在于国力太弱,因为有不止一次占领长安,全取陇右,大大增加国力的机会;也不在于遇到了司马懿这个对手,因为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司马懿和任何将领都没什么差别,没有司马懿,不过是能多占些便宜而已;更不在于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在于严重缺乏战略意识和大局观。战略上的屡次严重失误,非小胜可以弥补。诸葛亮的5次北伐结果使蜀国国力衰落,未获得寸土之功,反而使魏国无隙可乘。之后,姜维屡次北伐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北伐失败,还有外交上的原因

诸葛亮满足于和吴国结盟,但实际操作中却仅仅满足于互不侵犯,每次北伐事先都没有联合吴国,达成联合进攻魏国的战略协议,使魏国防吴的兵力锐减,能够调动主力抵御蜀国的进攻。

诸葛亮的悲剧说明,成大事者,光有才华还远远不够,还需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关键时的宏大气魄。

更多人生哲理

猜你喜欢

更多人生哲理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