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章阅读 > 情感文章 > 正文

那些年,我们在农村吃过的大席

作者: 永不再来19982016/01/09情感文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嘉祥农村,逢年过节,村里总有人家杀猪宰羊。宰杀现场选在十字路口,半个村子里的乡亲都会出来围观。大人们等着割来二斤肉包饺子下酒,孩子们则是眼巴巴的等着捡拾两个猪蹄甲,可以拿回家里做成油灯。

既可以敞开吃肉,又可以全村同庆的机会,除了年节,还有村里办喜事的酒席。在家家肉香的炊烟里,全村人分享着一个节日、一场婚礼或者……一头肥猪供给的幸福。这是一段值得永远珍藏在心底的流金岁月,人们贫穷,但是知足,人们朴素,但是快乐

家家都有地锅,邻居家里办喜事,总是要挨家揭下几口锅的。然后抬到村头大路旁,或者是晒谷场里;用砖坯搭起几个简易的炉灶,把锅架上去安放平稳。这叫:支锅。

玉米杆、玉米轱辘、棉花秸秆都在晒谷场或沟边码放成一垛一垛的,办喜事的主家吆喝一嗓子“三婶子,用你家的柴禾烧锅!”不用等到人家答应,直接过去拿就行了。

村里的七奶奶,二大娘,五嫂子,六妹子……不用你上门招呼,都在腰里系着自家的花围裙、头上顶着蓝方格的粗布手巾,成群结队的聚集过来帮忙了。烧锅的烧锅,刷碗的刷碗,洗菜的洗菜……仿佛回到了生产队的大锅饭年代。

哪家里如果有一个快到结婚年龄儿子,总是会提前养两头猪几只羊的。办喜事的时候,村里的壮汉们吆五喝六的涌进了院子,薅住猪羊就往外拖……鸡鸭之类的更是不在话下,本就是农家过日子必有的家禽,钻进栅栏里直接抓就行了!在鸡飞狗跳的嘈杂里,人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村头十字路口,两个大案板已经准备好了!一群半大孩子等在那里看热闹……不一会儿,便传来了动物们的惨叫声……老大家媳妇儿,你就别在那里看热闹了!赶紧里叫上几个人,上咱地里薅菜里;咱家地里的不够,就去你四叔家地里薅,不用打招呼!三妮儿,你和你对象赶集去,烟酒糖茶都办齐,别忘了炖肉用的酱油和大料!

他爹,你别蹲在那里不动弹哎,快点儿去大队,让会计在大喇叭上喊几声,谁家有八仙桌子,长条凳子,都赶紧搬过来。不一会儿,大喇叭里就传来一个大嗓门,“呢个,三叔家的二小子娶媳妇,恁谁家里有八仙桌子长条凳子,再带上恁里盘子、碗、筷子,都快点儿搬到家西的场里去!都麻利一点儿,别等着我骂恁!还有啊,别忘了在恁的家什上划个记号,弄混了找不到可别赖我!”

女方家里送客的,男方家里的姥娘家,姑家,姨家,亲家等各种姻亲,这都是贵客,必须安排在大队部里和二狗家还没住的新房子里。大队干部,村里的嘹喨人,本家的长辈,负责陪着客人。一定要让人家吃好喝好,不能失礼,更不能丢人。

本村的老少爷们都不是外人,屋里坐不下就在场里坐。天气不好?没关系!搭帆布篷!大队部里有帆布篷!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候的帆布篷是干啥用的:村里的壮劳力每年都要到外地出工,比如挖河、修水渠之类,所以帆布篷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让这些劳力们出门干活的时候带着,到了工地上搭棚子休息”,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给本村村民办酒席用了。

早在定下婚期之时,主家就要带着烟酒去请大师傅了。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里都有几个擅长做席面菜的大师傅,俗称“案子”或“红案”。都是本家爷们,他们绝对会拿出最高的水平,不会放进去添加剂,更不会往里面吐痰!他们做菜的水平可能不专业,但是现在五星级酒店的大厨绝对做不出来!大油,大肉,大口味,炖出来的就是一锅大杂烩的大感情

村里的小伙子们有一个重要任务叫:端托盘!七大盘八大碗,仅凭五指托着,这讲究一个技术!五个手指头就像是五指山,稳稳的支起托盘来,步伐就跟京剧里的小生出场似的,九曲十八弯!我还清楚的记得,哪个本家哥哥端着托盘路过我家门口,我必然要扯下来一个鸡腿的!嘘……“农村酒席上的烧鸡经常只有一个腿”的谜案真相大白了!

双鸡双鱼,大肘子铜火锅,这是当年农村酒席必备的六大件!现在再吃酒席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说,“腻死了,咋不上两个素菜啊”,我对此不以为然,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缺吃穿了,但是,这些正宗的农村酒席不仅仅是想让您解馋,其实这还是一种礼仪,倾注了乡里乡亲们沉甸甸的热情和厚道。

坐席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中午招待客人,本乡本村的叫“街酒”,大都安排在晚上。喝“街酒”一定是要抢菜的,而且会让家里的小子外甥侄女组团赴宴!我小的时候,去吃酒席肯定会带着包装工具,那时候还没有一次性方便袋,最高级的家伙什儿就是包装冰糖和白糖用的袋子,哪怕去大街上捡来几个呢,也要把兜里塞的满满当当。开席以后,没有人吃饭,从第一道菜开始,大家就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都拿着勺子筷子或者直接下手,从盘子里往外撅东西;不等到菜上齐,桌子上基本上就干净了;抢完就撤,没人笑话,全是本家兄弟爷们儿,家里的老太爷老太太们还等着开荤呢!

做菜的大师傅叫红案,帮忙的人叫忙人,这些人都是有求必应的,而且分文不取,忙活完以后,半下午再专门摆上几桌,酒肉管够就行了!这些人绝对都是出力最多的人,没人计较吃喝,他们的挥汗如雨,其实就是送上的最真挚的祝福。当然,哪个村里都有懒汉,瞅准了谁家办喜事,一大早开始蹲在主家墙根下抽旱烟,就等着开席了!没关系,今天大门敞开,欢迎大家来白吃白喝,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乞丐呢,来了就是客,笑脸相迎,笑脸相送。

现在回头想想,当年的那些大席,什么吃啊什么喝啊,就算是大家都受累挨饿,也不会有人介意……大家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在吃吃喝喝的热热闹闹里,留下的都是一份淳朴的感情。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酒店已经把席面送到了乡村的千家万户,菜还是那些菜,酒还是那杯酒……然而,当年那份浓烈的乡情,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更多情感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文章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