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章阅读 > 情感文章 > 正文

年味最浓的记忆

作者: 天命无忧2014/02/20情感文章

年货上市了,看到市场上一个接着一个卖鞭炮的摊床,听到偶尔“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就知道快过年了。因为从幼年意识里,对“过年”这个概念体会最深的就是放鞭炮。

小时候对过年放鞭炮是最实际的期盼,也是盼望过年的最主要理由。对于为啥要放鞭炮,小孩子们才没有兴趣去琢磨它那,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只想研究它是怎么放的。

六十年代都要在过腊月二十三以后,供销社才开始摆出鞭炮,花花绿绿的非常好看。到这个时候,无论农村的生活怎样拮据,大人都会给孩子们三块两块钱,加上自己捡点破绳头儿、破铜乱铁等废品到收购站卖几毛钱儿,集中到一起,去十里路以外那全公社唯一的供销社买鞭炮。二踢脚八分钱一个,一般就买十多个,小鞭炮一百响的五毛钱一挂,买两、三挂。

最开心是除夕夜,这是最该放鞭炮的时候了。天一擦黑,院里街上就到处游弋着喜气洋洋放鞭炮的孩子,胆大的,拿鞭炮在手,燃着后扔向空中。胆小的,则把鞭炮插进地缝或者墙缝点燃。

从初一放到十五,孩子们以放鞭炮为最大乐趣,每天只舍得揣十个八个的小鞭炮,有时候和小伙伴比一比谁的更响,有时候把鞭炮放在老鼠洞口,有的时候用一根线绑在了狗或者猫尾巴上……

二踢脚最响,要在家里吃饭前放,放的时候可以拿在手里放,可以立在地上放,还有的时候淘气,把二踢脚用脚踩着或者立在某个地方,对准一个目标,比如对准邻居家的一头老母猪,然后点燃,砰的一声射出去了,紧接着就会听到乓的一声,然后是老母猪的一声惨叫,落荒而逃,那是相当开心和刺激了!

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孩子,都将属于自己“私有财产”的那些余下来的鞭炮藏在家里自己知道的地方,如果被兄弟姐妹发现了“偷”走几个,父母们就成了难断家务事的“糊涂官”,只有许诺“再买一挂”才能安抚孩子们的哭声。

没有响的鞭炮必须捡回来,拆开把火药倒出来点呲花,或者放进自制的火枪里面,用来打麻雀(但从来没有打中过)。总之,在这些鞭炮少得可怜的情况下,无论数学好不好的孩子,都会计划着一点一点的放,如果性急的或者没有计划早早放完了,就只有眼巴巴的看着别人放自己听响儿的份儿了。也许就是从小时候算计放鞭炮开始,养成了现在计划着过日子的习惯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买鞭炮的数量和品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看不到那些小包装的鞭炮了。燃放的鞭炮和节日庆典的焰火都不相上下,有些家庭和款爷们春节会买上千元、上万元的鞭炮。我对放鞭炮的兴趣早就没有了,特别是住上楼房后,就连家里的孩子也不愿意再跑到楼下去放鞭炮了。儿时那小鞭炮永远留在了美好记忆中……

更多情感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文章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