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章阅读 > 人生感悟 > 正文

好花看到半开时

作者: 潘玉毅2018/02/02人生感悟

宋人邵雍《安乐窝中吟》其一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意思是说美酒要细细啜饮味道才好,不要牛饮鲸吞只图一醉;看花赏花,待花开到一半就该见好就收。无独有偶,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中有数句诗与之异曲同工:“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这些句子并不深奥,就字面而言,大抵是说,凡事力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可作为我们日常行事的准则。

中国古来便是礼仪之邦,数千年的文化教习,在我们心中刻下了“待人以礼”四个大字。即使在民间,待人处事亦有许多讲究,譬如“七分茶,八分酒”,指的是给客人斟茶斟酒时不可斟得过满。因为茶水酒水若倒得太满,端起来极不方便,洒到人身上更是失礼,还不如只倒七八分满,留下二三分人情,意谓越喝越有。这也算得上是一种颇为含蓄的表达了。

在《辞海》里,含蓄的意思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同说一句话,开门见山和旁敲侧击都能达到相同的目的,但有些话尤其是批评的话 直来直去会让受教者听来觉得不舒服,委婉的表述则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我们上门拜谒他人时通常少不得要有一番寒暄。因为弓是弯的,箭是直的,非弯弓不能射直箭。

俗事如此,雅事亦如此。

中国古人作诗作画讲究含蓄美。他们泼墨挥洒间通常不会将画纸填满,而是留有一定的空白,是谓“留白”。画中有留白,非但不会给人一种“此画有缺、不完满”的观感,反而留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能将画纸上没有显现的东西透过这些空白一一传输到人脑海里,从而充实了画外意境。

相传,微宗皇帝赵佶曾出过一个“深山藏古寺”的考题。考生们为了不跑题,大多直接将僧寺画于纸上——然而,不管那寺庙画在半山腰还是丛林里,不管那寺庙气象恢弘还是断壁残垣,都没有入得徽宗皇帝的法眼,真正得他青眼相加的一幅无寺之作:画上,层峦叠嶂间,一股清泉飞流而下,泉边有一老僧,拾一破瓢,汲水为用。赵佶看了,不由得拍案叫绝:和尚挑水,自是为了烧茶煮饭,洗衣浆衫,料附近必有寺庙;和尚年纪老迈,仍得孤身汲水,那寺庙想必是座人烟稀少的古寺吧。所以,画面上虽不见寺庙,“藏”字已跃然纸上。

“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之中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作画是如此,写诗亦是如此,司空图《诗品》所谓“未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指诗之含蓄。诗之含蓄,如同菜肴,嚼之有余味才是好手艺。很多时候,写诗作画的人并不将意思点透,但观者思索推敲之下,便知其意。唐代有两首诗:《近试上张水部》与《酬朱庆馀》,将洞房花烛比金榜题名,一问一答,相映成趣。后人见之,但觉问的是个妙人,答的亦是妙人。

人生最美微微醉,花未全开月未圆。美景在前,小桥流水、晓风残月未必就输给长河落日、大江东去,“一览众山小”也未必比“云深不知处”更值得夸赞。就像暗香浮动有时比花香袭人更令人难忘,新月如钩有时比圆月高悬更叫人欢喜一样,芸芸众生,原是一分含蓄一分回味,一分回味一分美好

更多人生感悟

猜你喜欢

更多人生感悟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