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学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我与伟人同行读后感

2016/03/01读后感

我与伟人同行读后感范文一

我站在天与地的交界,看到了一张冷峻而沉思的脸。他的视线一直落在很遥远的天边,似乎对“对”与“错”没有辩解的欲望。他的冷漠如同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带着对民族的爱,携着对人民的痛,在黑暗中一路潜行……

他存在于过去 我生活在现在;

他在天际望着这个世界而我却时常看见他的影子;

他有犀利的目光 笑过“二丑艺术”;

他有凸起的颊骨 骂过“聪明人”和“奴才”;

他有伶俐的口齿 解放过人们的思想;

他一生只握着笔杆子却痛打过资本家的“走狗”。

我第一次面对他的时候,还只是个跌跌撞撞的孩子,只知道“少年闰土”是我的伙伴。对于“社戏”也只觉得新鲜好奇,迫不及待地想与双喜和阿发一起去看看。渐渐长大了,他又让我知道被压在雷峰塔下的许仙和白娘子原来有着这样的一段“传奇经历”;孔乙己的名言是“多乎哉,不多也”;华老栓竟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祥林嫂居然会用捐门槛的方式来赎罪,来自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为一种乐观生存的方法……当我再次面对他的时候,我发现他从一座无法接近的高山变成了用无止境的条条框框。他站在了我们生活最高不可攀之处,崇高但是陌生。我想现在我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直面他的文字,感受真正的他—— 一个时代搏动的激昂的生命。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阴晦的时期。他彷徨过,但因为他“看透一切却又激情犹存”的积极的入世品格,他发出了震憾二十世纪中国的呐喊。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苦,或明或暗是在批判、在揭露。读着读着真想大吼一声,冲破那腐朽的藩篱。但是放下他的书,心中却充实了许多,有一股力量在激荡。

因此,读他的文章,轻松是稍有的,读他的文章如入三秋,不得不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那味道便是不加糖的咖啡。

他少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他曾在日本学了医却中途从文让人感到惋惜,但他选定文艺工作之后便笔耕不辍。为了唤醒“铁屋子”中的人们,一生中“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民众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的写有“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这是对他一生业绩最贴切最中肯的评价。

毛泽东论他: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是新中国的圣人。

叶圣陶论他:伟大的灵魂。

林语堂论他:他不怕死。

所以,我们要读他。不读他,我们无法直面繁杂的人生;不读他,我们无法守住那片高洁的精神家园;不读他,我们无法具体而透彻地了解中国。读金庸和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信手一翻;读巴金和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他,则要正襟危坐,宁心静神的细细咀嚼。他一直以他博大的胸怀宽容着我们,等待我们去读懂他,与他进行灵魂的对话。虽然我们不相识,但是透过书,我却能看到他炽热的“民族魂”。

我与伟人同行读后感范文

在一页页发黄的史书中,许许多多名人名家层出不穷,跃然纸上,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与名人同行,领略名家风范,使我受益匪浅。

与陶公同行,陶公“不为五斗米像乡里小儿折腰”那股清傲之气与凛然正气让我为之敬仰。那菊花般孤傲的品格寄予在大朵大朵盛开的菊花之上,使我陶然如醉于菊花黄的意蕴之中。

与陶公同行,使我在光明与黑暗并存的社会中拥有了一双慧眼,看清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保留了一份纯真与正直,保持着自己的原则。

与鲁迅同行,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使我震惊不已。其中鲁迅为挽救满目疮痍的祖国,唤醒沉睡的国民,甘洒热血不惜牺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鲁迅的作品在一字一句中无不展示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与鲁迅灵魂的碰撞中,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洗去了我的自私和狭隘,摒弃了公立之心,在以后从事事业的过程中拥有一份服务大众的意识,并为此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与贝多芬同行,被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的毅力深深感动。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却失聪。可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并未难倒他,他凭他对音乐的痴迷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懈地努力着,他终于战胜了!战胜了疾病与痛苦,战胜了磨难与障碍,终于获得了“乐圣”的封号。

与贝多芬同行,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教会我不要做听凭命运摆布的可怜虫。

古今中外,名人就犹如撒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贝壳,让一代又一代人敬仰、膜拜。与名人同行,我感受到了名人非凡的魅力。

更多读后感

猜你喜欢

更多读后感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