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家在寺耳

作者: 刘锋2018/04/25情感散文

出县城,到庵沟口,至闫河桥,分两路,左边为石坡、巡检,右边便是寺耳、陈耳。寺耳,是家,尽管不常回。

又是端午,飘起的粽子香和艾草香便一阵阵地在街道、在小区扑鼻,应该在家的院子里也快飘了吧。院子不大,四间土木结构的上房与四间砖厦子相对,旁边的空地上一棵岩松在激烈地舒展枝叶,绿得醉人。十几年了,从当初的一株别人不愿意要的到已长成有人出5000元有余的岩松,让我欣慰,让我满足。是啊,谁能想到,当初的一个毛头小伙子已过而立,且有了大腹便便迹象。还有干枝梅,尽管不是盛开的季节,却仍充满生机,蓄势待放。两棵银杏,俏拔,叶子嫩绿,在我的印象中早已找不见廋弱、熟悉的影子一遍遍出现在眼前,梦里。

父母坐在台阶的小凳子上,一张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小方桌,红漆已斑斑驳驳。上面放着斛叶、马莲条,一个木盆里,盛满圆白的糯米,大粒四季豆,还有红枣。两个红色塑料桶里,一桶的粽子已经放满,另一只桶里也放了许多。岳父母在不停地包着,一边在叨唠着家长。山墙上的土蜂在蜂箱里出出进进,似也在忙碌着什么。

又到端午。在一个接一个的节日中,岳父母的年事已渐高,好在身体还算硬朗。孩子们近的在石坡,尽管如此也难有时间回家;远的在西安,不远不近的在县城居住。说是事业有成,只是在外人的眼中,岳父母是非常清楚的,在没有外人的时候老两口聊聊,日子就像老牛拉车一样缓慢地向前走着。天晴的时候,岳母做饭,岳父到屋背后的红土梁上拉几枝枯枝当作柴用,金银花开的时候也会提着小笼去坡坡采摘,五味子、连翘,在经济飞速的今天,不待成熟,人们就开始采摘,等到他们两位老人上坡时已只能摘些别人顾不上的和遗留的,不多,很少,一晌子下来按现在的话说都不够跑路钱。庆幸的是这样的劳动使老人身体远远健康于同龄人。三弟已不在,从悲伤中走出,心态也平和了许多。可是,谁又能理解那一种忧伤呢?

下雨天,最好,可以让岳父母休息。这些年来,由于孩子们都离得较远,责任田已不可能都来帮忙耕种,我们便建议不要种了,害怕撂荒,可以让别人耕种。可他们一直不同意,土地是农人的命根,何况两位老人是真真正正的农民。春种秋获,精耕细作,一辈子都很要强,从不愿落人之后。记得有一年春季大旱,邻居都争着浇地,轮到岳父母家时已是晚上的十二点。夜静,阴冷的风在呼呼地刮着,星若廖晨,无月的夜里空旷人寂,我胆小,可妻子一点都不怕,地离家有一二里的路程,可都没有回去。因为晚上浇地,可以浇的时间长些,收获时麦子的产量会高些。果不然,待到收麦时,麦捆子背在肩上很沉,就连一向干农活很得力的姐夫都有些着不住伙了。麦捆子重是真的,颗粒饱满也是真的,人们都看在眼里,与其说是女婿来帮忙,不如说是辛苦终究不会白费。虽然我和姐夫都说过好多次不让岳父母种地,可到收获的时候只要有空都去帮忙,为的是让岳父母的心安,让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不能白费。现在两位老人终于想通,地少种些,别人能种就让种去吧,有一点就可以了。所以借着下雨,不用再去坡上拾柴采摘,几位年老的邻家,坐在一起,要么打几圈麻将,要么打一会纸牌,消磨时间,寻求开心,谝些梆子,滋润日子。

早上九点多钟,岳父打来电话,询问孩子坐那一趟班车到寺耳。妻子说,今天还上课,明天早上再去。岳父说正在包粽子,让娃赶紧上来吃。我知道,老人是在记挂着孙子,记挂着儿女,所以就包很多粽子,他们吃不了多少,都是看有顺路车和人捎到城里,让孩子们吃,这与钱无关。钱再多,也买不到父母亲手包的粽子,煎的麻花,蒸的馒头。那一句古诗说的真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谁言寸草心。面对父母的关心,有那个孩子不高兴,不羡慕,不想着回家。明天,就让孩子去寺耳吧,看看他的外公外婆,替我们看看我们的家,从前,现在,以后,那永远的家。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