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原创散文 > 正文

茶乐

作者: 陈凯文2018/01/20原创散文

喝工夫茶,是我平生一大嗜好,“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

不过茶虽易喝,可泡制之法却大有学问,茶叶须精制,水温要适宜,正所谓“漫炒细焙有次第,高冲低斟见工夫”:首先将茶叶从掌心不急不缓地“流”入冲罐,叫“乌龙入瓮”;接着用开水把茶盅打圈圈地烫洗,美其名曰“天鹤沐浴”;紧跟着把沸水高高地注进茶罐,称“飞流直下”;然后将浮在表面的泡沫用茶盖轻轻地刮去,很诗意地说是“春风拂面”;最后冲茶时最是讲究,应先将茶水来来回回地斟入茶杯,使茶的色泽浓淡相宜,这就是著名的“关公巡城”,万一颜色不一时,应迅速“补救”,在较淡的一杯再滴进几滴,也就是“韩信点兵”了。这样的一壶色香味俱全的佳茗定会让客人垂涎三尺,可千万别学饕餮之徒“一口吸西江”,这无异于囫囵吞枣,茶入口中,须慢慢品尝,才知其中之妙。

要泡出一壶好茶,茶叶、水质、温度、手法必须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成。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早年有一阔少,爱茶成嗜,对泡茶也颇有考究。泡茶用的水每次都由下人从指定的山坑里取回,据说用此水泡出的茶特别香醇可口。每当仆人外出打水时,少爷总是再三叮咛,一定要第三个坑里的水才管用。路跑多了,话听多了,仆人不禁纳闷:第三个坑在山腰上,上山打水好辛苦,少爷是不是怕我太清闲,故意拿我来寻开心?于是有一次他便耍了一下幌子:从山脚下的第二个坑里取回了水。孰知当水一开时,壶盖被自动揭起,一切“原形毕露”。打水的下人立即受到少爷的一场斥责。下人不明白,少爷茶还未喝,怎么就能得知真相?原来,高处的水质污染少,烧开时,不会揭起壶盖,而山脚下的就不然了。

工夫茶之中蕴含诸多奥妙。比如有句潮汕俗语叫“茶三酒四踢砣二”,意思是3个人喝茶、4个人喝酒、2个人旅行最好。不过,不管有多少客人,通常只摆3只茶盅,单是这便内涵多多:首先是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又合乎《道德经》“三生万物”、阴阳和合之意;其次代表冲泡、品饮、礼俗三个过程;再次,三只杯刚好形成一个“品”字,有“品茶”之意;第四,暗含“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三层意思……斟茶时,盖瓯里的茶汤要先漾出少许,此举意表先敬天地,也隐含“先舍再得”之道理。无论品茶还是做人,都要懂得“舍得”。此外,首次斟茶时要按先尊后卑、先老后少的顺序,而且每次斟茶都不能太满,太满则为不敬,如此等等。看似寻常的一壶工夫茶,却蕴含了潮汕人为人处事的睿智和讲究,实在足见“工夫”!

闲时,我会邀来三五知己到寒舍茶聚,一年四季,乐此不疲。即使是在严冬腊月,茶也是待客的佳品,“寒夜客来茶当酒”,几个人围坐在茶几边,在低吟的潮乐声中促膝谈心,说世 情、谈文学、话读书,有曲有茶有朋友人生夫复何求?冷冷的长夜也因此被点缀得热闹纷呈。曾几何时,与友抬头“举杯邀明月”,尽情地体味着“心在飞鸿灭没间”的洒脱;曾经在晚风轻拂的夜里,和友人手把香茶,听古老的洞箫悠扬,忆起当年“祖师谈禅、诗仙留带”的陈年佳话,自觉韵味依依;即使是失意落寞时,捧上一壶醇酽的工夫茶,聆听挚友“劝君且吸杯中月”的安慰,顿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一切的缘深份浅、未竟憾梦,都随夜风消散……难怪苏轼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吞炉母七碗茶”。这七碗茶是典故,就如喝茶解脱诗所写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读罢不禁使人击节叫绝!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世事无常惟茶最好。是啊,生命中的是非得失本是寻常之事,何须着意计较,不如坐下畅饮几杯。人生得失当尽欢,莫让茶盅空对月!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