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原创散文 > 正文

端午风骚

作者: 许永礼2018/01/13原创散文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陈懋中此吟《五日》,正处仲夏端阳,吴地一片水上乐园。登高望远,极目之处天高云淡,柳色葱茏,梨花纷飞。是时,弄潮人里边,要数妇女儿童最为欢喜了。然,此君目光一闪,便聚焦到美人堆里。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尽管水中有健儿搏浪赛龙舟,岸上有靓女助威似莫愁,更有那雕花珠帘舱内,富贵人家的女子花容月貌,但这些都只是过了眼,进不了心的。陈公心中惆怅啊,为那个“东晋海西公”牵肠挂肚……

这便是情怀。古代文人之命运,多与国之命运紧密相连。譬如屈原,一生命运多舛,流落异乡,却以一部《离骚》激荡人心,又以一曲《怀沙》怅然永诀。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正直的人常常是孤独的,但屈原则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点燃并照亮着千秋之路。

《离骚》堪比《神曲》,是为天地间浩然之正气,通篇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现实理想冲撞极具张力,花草禽鸟之比兴平添诗意神境。字里行间掩不住大地的痛感,黎民百姓的疾苦,以及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而《怀沙》则是屈原的眼泪,山河破碎,国不再国,生何为,死何惧?于是,“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沮南土……”

我以为屈原这一跃,是为飞翔之姿。飞翔中绝无轻生之念,而多有悲怆之愤。汨罗江的江水滔滔,两岸风声呜咽。乡民们摇橹而来,将芦叶裹了的糯米抛入江中,唯恐毁了诗人的尸骨。此一份爱戴感天动地,成就了粽子的雏形和端午节的来历。由此,粽子文化繁衍开来,随同端阳一起成为传承至今的节日。

然而,有史学家置疑于端午节的说法,民俗家也有称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问世。就时节而言,《风土记》里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也就是说,月头五天为初五,仲夏五月初五便叫“端五”,而“端午”由“端五”演变而来。据考证,端午龙舟习俗,早在春秋之前便已有之。

至于粽子,最早出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距屈原去世早四百余年。《风土记》里也说粽子用“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与屈原也没多大关系。此外,某些地方还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

事实上,屈原的事件是载入《史记》的,与之相关的端午节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也许,端午与诗人没有直接关系,但一定是诗的魂魄赋予了端午和粽子大的意义。史实有可能难以还原,但沉淀下来的必定人心所向,还有什么比这更真实的?

斯人已逝,而端午长存,在时间的长河里独领风骚……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