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长辈们的结婚故事

作者: 李伊涵2018/01/06情感散文

今年年初,我结婚了。在漫长的婚礼筹备过程中,长辈们告诉了我许多他们当年结婚的故事。这些发生在不同年代的结婚故事,无不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旅行结婚

1988年1月的南京,阴冷又潮湿,但是姑妈说,冷风吹在脸上感觉都是甜的。那年的冬天,姑妈结婚了。

那时,改革开放才十来年,旅行结婚仍属时髦。囿于家庭经济状况,有的只要小两口出了县城,就算旅行结婚了。只有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才能选择去大城市逛逛。如果有谁能在天安门前照一张合影,那可数得上是当时最时髦的结婚照了。

姑妈和姑父也想赶回时髦,体验一把旅行结婚,目的地选在姑父的老家——南京。那年冬天,他俩坐上了从西安开往南京的绿皮火车。整整三天三夜的车程,令人身体疲惫不堪,但对于新婚的姑妈和姑父来说,仍觉幸福温馨

绿皮火车慢悠悠地驶进了南京。一下火车,姑妈便去当地的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姑妈选了一件淡粉色针织上衣,一条的确良裤子。相机快门声“咔嚓”一响,便定格成了一张结婚照。

照片洗出来,直接放进钱包里,又放大一张准备带回家。当年的姑妈就是随身揣着这张照片,和姑父一起穿越了南京的大街小巷,走过夫子庙、雨花台,去了“总统府”“阅江楼”。

妈妈亲手设计家具

1990年的夏天,我的妈结婚了。他俩拿着自己的结婚证,依照工龄,分到了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婚房,这就是我们一家人最早的家。

有了婚房后,我爸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备家里的家具和电器。

那年夏天,我妈的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单位到家具加工厂。妈妈在稿纸上亲手画好家具的样式,用皮尺量好家具应有的大小,再在稿纸上标注好,带着图纸一次又一次前往家具加工厂,稿纸改了一次又一次。就这样,我们家唯一的家具“组合柜”终于有了模样。

墨绿色贴面,没有任何多余的雕花,一组双开门的大立柜,一组五斗橱,一组床头柜,用木头手工打造,这就是我妈亲手“设计”的“组合柜”,也是当年多数家庭结婚的标配。

电器由我爸负责。冰箱是苏联的萨拉托夫牌,单开门,冷冻室只有一个鞋盒子大;彩电是法国的汤姆逊牌,不到19寸。改革开放之后,这些进口家电都能买到了,但是要托人去深圳定,一般都要等一个多月才能有货。结婚那天晚上,我爸没有等到他订的彩电,只好去同事家借了一台。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结婚当晚摆的这台借来的国产彩电,他总是半开玩笑地说:“这是结婚时最大的遗憾。”

16平方米的屋子,没有厨房和厕所,被电器和家具塞得满满当当。那些年我爸妈的合照多数是在家里拍的,他俩有时倚着冰箱拍一张,有时倚着立柜拍一张。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这个虽然只有16平方米的家,却是让人最幸福的地方。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