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风箱的记忆

作者: 马科平2017/12/14情感散文

风箱,我的家乡人叫它风龛。从前,风箱安卧各家各户的灶台边,在每个清晨、中午或傍晚的村头巷尾,总能发出“吧嗒吧嗒”清脆悠扬的声音,和着鸡鸣狗叫、孩童笑闹的喧哗,大人们的脚步声、说话声,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乡村交响曲。

呈长方体的风箱,多为泡桐木制作,性软轻巧,有弹性,不张不走,经久耐用。里面的拉杆则是槐木、榆木,盖因这种木材坚硬耐磨,光滑轻爽。一个好材质的风箱,可以用上几十年,传承两三代人。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娘总是天不亮就在灶房忙碌。灶房简陋窄小,灶台上端坐两口黑铁锅,灶膛前垛满干枯的柴禾。柴禾是农村司空见惯的麦草、玉米秸、高粱秆、豆秸、干草等。娘默默坐在矮凳上,守着火口拉风箱。

娘不紧不慢,一手拉,一手续柴、拨弄火苗,两手配合默契。风箱拉得均匀,娘的身子随拉柄,前后俯仰,“吧嗒吧嗒”的声音节奏舒缓,灶膛里的火苗红彤彤的,映照在娘沧桑而憔悴的脸上。

水开了,娘先灌满两个热水瓶,然后下玉米糁子,续柴烧火,搅拌,熬上一会儿,再给锅里放入蒸笼,蒸笼上有切好的白萝卜丝和几个蒸馍,盖上锅盖,用文火慢烧,汽圆后,停了风箱,待炉膛的余火完全熄灭,充满亲情温暖,喂养胃肠的早餐便做好了。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直接往灶房跑,偶尔饭还没熟,就帮娘拉风箱。嘴里叨念:“烧锅是猴相,两眼锅底望。灰往两边分,柴往中间放。一手拿火棍,一手拉风箱。”人小力小,拉不了几下,只得双手攥了拉柄,吃力地推拉,却又顾不上续柴,往往手忙脚乱,很是狈。

拉风箱也有一定讲究,刚生火时,风不能大,大了容易将火吹灭,只需轻轻拉动即可。等灶膛里的引火柴草充分燃烧,再放进玉米秸之类的柴禾,就可以用力拉了,如烧的是枝,则需要更大的风力。拉风箱用的是巧劲,长拉短放、快拉慢推才能持之以恒而不吃力。

看似简单的拉风箱,其实是件苦差事。夏天屋里闷热难耐,一动就淌汗,灶房成了蒸笼,娘总是汗流浃背。阴雨天,更是遭罪,柴禾潮湿,难以点燃,光冒烟不起火。由于气压低,炊烟不散,反而倒烟,烟雾从烟囱里往回灌。窄小的灶房里浓烟盘旋迷漫,呛得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娘满身灰烬,眼睛红红,一把鼻涕一把泪,不住地大声咳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陆续用上了沼气灶、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风箱将会慢慢卸下曾经的历史重任。但故乡袅袅的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每当吃饭时,眼前总会出现娘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形象。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