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母亲的“粥绝伦”

作者: 赵柒斤2017/07/31情感散文

又到一年一度“全民喝粥”的日子,不由得忆起心目中那无比绝伦的粥——母亲柴火熬的腊八粥。

山区老家,柴火熬粥虽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必修课,但熬腊八粥,母亲显然技高一筹。她熬腊八粥一般就地取材,糯米、红豆、黑芝麻、花生、红枣、山药、莲藕全是自家种的,百合、板栗屋后山上采的。程序大致如下,一般腊八早上5点多钟,母亲将清洗后的红豆、黑芝麻、花生、板栗等食材掺入糯米中,再用温水(50℃左右)浸泡半小时左右。备好柴火、擦洗铁锅,淘米进锅,盖上木锅盖,用大火烧开,待锅里掀起巨大的热浪不停“顶撞”木盖时,加小青菜和藕片,烧开后将锅盖移开一条缝,再用文火慢“炖”,然后熄火合上锅盖,让灶膛里柴灰继续发挥余热。大约过八九分钟,再往灶膛添几把火烧开,锅里的腊八粥发出“咕噜、咕噜”声,不停冒小气泡,一锅清香的米粥就熬成了。此时,掀开锅盖,一股融米香、木香、栗香、花生芝麻香等于一体的原生态混香便弥漫开来。

母亲熬制腊八粥的食材,既有土里埋的、地里生的,也有上结的、水中养的,可谓“山珍海味”。再用燃烧自然、均匀的柴火熬制,熬熟的腊八粥米粒、花生米、红豆等熟而不化,匀称软糯,其传统味、生态味是任何一种电、气“压”不出来的。腊八的早上,就着咸菜、酸豆角、辣椒糊等小菜,喝着母亲熬的腊八粥,仿佛穿越到了宋朝过腊八。因母亲熬的腊八粥跟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描述的“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没区别。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非常悠久,南朝刘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冯异传》中,就有“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的记载。腊八粥最早见于宋代文献记载,除孟元老外,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篇介绍了寺院及老百姓用胡桃、松子、乳箪、柿栗之类煮腊八粥的情形。清代“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称粥“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设也乎!”

现代人喝粥早已不是“暖老温贫”,只不过调剂一下口味而已。尤其喝腊八粥,无外乎表示自己没忘老传统。可是,我总觉得母亲用传统烹饪办法、地道原生态食材熬制的腊八粥,传承的才是历史、是传统文化、是渐行渐远的节日风俗。称此为“粥绝伦”不夸张吧?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