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短篇散文 > 正文

山里的老支书

作者: 路焕京2017/05/12短篇散文

在我早年的印象里,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好像也是“脱产干部”。他们常常披一件半大衣,甩着两个空空的袖管,有事没事在村子里转悠转悠,或者到县里乡里(有一段时间叫公社)开个会回来后在喇叭上喊喊,可能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直到后来当我接触到一些山里的老支书时,才颠覆了我最初的那个印象。比如,临城县郝庄村的赵忙种。

赵忙种一米八多的个头,一担能挑200多斤,乡亲们送给他的外号叫“气煞驴”。听说,除了形容他力气大肯吃苦外,更重要的是说他脾气倔强,认准的事情非干成不可。他从1971年后重建党组织时开始担任郝庄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1993年。在他的身后,留下了清晰而又实在的“山里的老支书”足迹。

郝庄村南有个山头叫凤凰山,正冲着泜河北支流的主河道,每年汛期常常受到洪水的威胁。1963年8月4日,特大洪水在凤凰山前受阻后向北直扑该村南河沿、南巷、南街台等处,致使19户80多间房屋倒塌,200多亩良田冲毁。1973年秋,赵忙种带领全村16个生产队的550多名劳动力打响了“劈开凤凰山”的战斗。如果不是因为他个子大,在工地上很难把他与群众分清楚。他们整整奋战了4个春秋,劈开凤凰山200米长、25米宽、28米高的新河道,开挖土石方19万立方米,筑坝1000米,新修水浇地300亩。虽然,这个工程在“96·8”洪灾后因设计和施工的缺陷而受到各种非议,但在当时确是需要付出非凡的勇气和汗水的。搁到现在,如果没有上级投资,一个村子自己干这么大的工程几乎不可想象。

赵忙种在担任支部书记前曾当过7年生产大队大队长,卸任支部书记后又在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干了3年,前前后后担任郝庄村主要职务30多年,想的干的都是为全村群众造福的事业。比如,从1971年上任伊始,连续三年坚持带头治山造林,使全村荒山荒坡全部实现绿化;1982和1983两年时间在临城县率先实现每户一台电视机的“电视村”;1988年动员全村力量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1400平方米,比全县“普九”验收整整提前了6年。

赵忙种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岗位上是一个农民,下来后仍旧是个农民,从来没有“脱产”离开过生产一线。他从村委会主任岗位退下来后,又承包了一片山场种植大枣。虽然他的儿女们都很有出息,他也完全可以坐享清福,但他就是闲不住,一直干到他实在干不动了。

我真正认识赵忙种,也是在他退下来以后。他依然是一身山里老汉的打扮,几乎是天天扛着镢头上山干活,怎么也看不出他曾经当选为河北省劳动模范,担任过郝庄公社党委副书记。站在他侍弄的枣林子里,身前身后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看着灿烂的阳光挂在他饱经沧桑的脸上,听着他朴素而极富震撼力的话语,常常会感觉到他的形象比我们许多“脱产干部”都高大得多。

“政声人去后”。赵忙种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一提起他,人们仍然赞不绝口,尤其是郝庄村的父老乡亲。个中原因,除了赵忙种为郝庄村办的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外,更重要的是他带头实干的“不脱产”精神和他的“人格魅力”。这才是赵忙种,以及许多的“赵忙种”们,是他们铸就了“山里的老支书”形象。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形象,整整影响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一两代人。

如果把那个年代“山里的老支书”们的事迹翻腾出来,让现在的干部们照照镜子,比一比,看一看,对于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或许不无益处,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人生坐标。

更多短篇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短篇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