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灯火照亮元宵夜

作者: 王霞2016/12/01情感散文

在北方,天寒地冻,人们喜欢把年过得长长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最后一个高潮。

“东风夜放花千,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几句青玉案,写尽了这个节日的繁华美丽。可我此刻极力在记忆中搜索,却找不到这热闹的影子。或许是那冰天地把幼小的我困于家中,又或许是娘不喜喧哗,刻意把这个节日过得平静。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送灯”。

北方的冬夜,天黑得早。等到家家檐下红灯亮起,娘就带着我“送灯”。

送灯前先要备灯。娘主要做白菜灯和小冰灯。早在年前,娘就积攒了大点的白菜疙瘩,这些白菜疙瘩,被娘翻过来,小心地剜去芯子,靠上的边缘对称地锥上两个眼,用细铁丝勾上,里面装上一点水,吊在厨房的拉绳上。得以水的滋养,那疙瘩的芽眼处,都长出了鹅黄色的新芽芽,一律弯过来向上生长,有的还开出了细碎的小白花。这时候,娘把它们摘下来,把水倒净,用干抹布擦干,放上一点豆油,浸入我和娘用棉线捻成的灯芯,那灯芯要绕在铁钉上插在根上,点燃,就是一盏漂亮的小小白菜灯。

再说冰灯,午饭前我就和娘用家里的小饭碗装满水,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到这时候都冻成了冰疙瘩。拿回来,放一会儿就能把冰疙瘩化出来了。娘又用烧红的炉钩子把中心部分化掉,成一个小窝窝,也在里面放上豆油,浸入灯芯,这样灯就备好了。娘把这些灯都点燃,然后带着我,把它们送到煎饼鏊子、菜窖、鸡窝、葡萄架、梨树杈、大门垛、院墙上。挂的挂,坐的坐,从屋门一路亮到了大门。那时节的夜,没有光污染,是漆黑的。这些小灯高高低低,闪闪烁烁,散发出明亮,让阔大的庭院真如仙境般美丽。特别是小冰灯,通体透亮,更是晶莹璀璨。

这“送灯”是元宵节固有的习俗,南北方都有,只不过送的种类、对象、寓意大相径庭。比如扬州,是外婆给外孙、娘家给新嫁女儿家送,送的是漂亮的花灯,隐含着吉祥、和谐。而在北方,送灯则是另外两种含义:一是给祖先和故去的亲人送,坟山近的要送到墓地。娘和爹都是异乡人,家乡千万里,有灯无处送。第二种就是给与生活相关的一切送,祈求丰衣足食,至于大门墩上的则是祝福出入平安。灯盏可以是荞麦面捏成,也可以用半截萝卜刻成,还可以用竹篾纸张扎制。而娘的白菜灯、小冰灯,取材于弃物,除了感受到当时生活的艰辛,更体现了娘在贫寒日子里的一份兰心慧质。

其实,不论南北,这元宵节的“送灯”,无不渗透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对生活的感恩,对神鬼的敬畏,更渗透着与大自然共通共融和谐相处的朴素情怀。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