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原创散文 > 正文

过年的风俗

作者: 杨子才2016/10/04原创散文

一进入腊月,似乎可以听到年的脚步声。不过,真正揭开过年序幕的却是吃腊八粥。吃过腊八粥,家家户户就忙着过年的准备:有的上街剪块布料,给全家缝制新衣裳;有的将平时筛下的粞米与下乡来的货郎换麦芽糖,以备制作芝麻糖、糙米糖用;腊月半后,家家开始蒸糕;有的还制作风干鸡。

而真正意味着过年临近的,是腊月二十三送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至玉皇大帝前述职,要烧赤豆饭和青菜豆腐,首碗供给灶王爷。待到晚上,将灶王爷像剥下来,连同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一起烧化给灶王爷。那夜,鞭炮声此起彼落,大大加浓了年味。

送灶一过,准备过年的氛围则更加紧忙。家家户户开始蒸馒头,做豆腐,腌咸鸡咸鸭、咸鱼咸肉,上街购置年货。

真正到了除夕那天,反倒没什么可忙了。最要紧的是三件事:一是过冬至,祭祀祖宗;二是过年,祭祀天地菩萨;三是接灶,迎接灶王爷下界。除夕那天还有一件事:打扫卫生。彻底打扫干净后,打上“蒲包印”(即用小蒲包装上石灰,拎着从屋里打到屋外,从晒场打到水栈,从四周屋檐打到坑屋,既驱邪消毒,又清洁好看)。

除夕夜,全家要吃年夜饭。这一桌菜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有鱼有肉,有鸡有鸭,有炒有炖,有素有汤。年夜饭烧得特别多,连同一张厚厚的、黄黄的锅巴,盛在筲箕里,叫“陈仓”,有新年富足有余之意。而最令我高兴的是在吃年夜饭时,父母亲用大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晚上睡觉,便放在枕边,睡一晚,便可以去买喜欢的东西了。

除夕夜还有一桩重要的事,即“涨灯”,俗称“叉天灯”。富人家将一根长木头,不太富的人家在自家的竹园里选择一根长竹头,竖直埋在场地中心,缚上葫芦,穿上麻绳,将两只点着蜡烛的灯笼,拴在一根留着竹梢、竹枝、竹叶的一头,另一头竹根拴住葫芦绳,只要拉动葫芦绳,灯笼就被叉上天,故俗称“叉天灯”,大约是取三星高照、天官赐福之意吧。从除夕夜“涨灯”始,每天夜晚都得点烛“叉天灯”,一直要叉到正月十八“落灯”止。

其实,使过年的年味鼓捣得最浓、最足的是燃放爆竹鞭炮。从腊月廿四送灶燃放起,一直要放到正月元宵、十八“落灯”才止。其间高潮为除夕夜至年初一清晨,而至各商家“开市大吉”的年初五,又是一个高潮,最后一个高潮则落在正月元宵节。故爆竹文化在春节文化里占有着特重的分量,它是老百姓用来渲染喜庆、寄托希望、祈求平安、冀盼幸福的象征。

年初一,是神圣的日子,据说是“三才”中的天的生日,不能触犯,故有许多忌讳:不能动土,不能动刀;不能说脏话、粗话,尤其是不吉利的话;一起身,就要去叩拜天地,叫声长辈、平辈,见到来人也要叫,并说声“恭喜发财”;不能同人生气、吵架,孩子即使有错,也不能打骂;不能往外泼水,洗脸水要倒在水桶里,也不能往外扫地;还有,不开后门。

我家年初一的早饭也很特别:必须由当家的男人烧煮,吃的是小汤圆和红枣,只烧一只青菜豆腐。青菜是除夕夜准备好的,大都是菜心,是取其“记性”之意;青菜烧豆腐,是取其“一清二白”之意。汤圆、红枣、青菜豆腐烧好后,先各盛一小碗敬灶王爷。碗里的汤圆红枣不能全部吃掉,至少要剩下两颗,叫“吃得有余”。中午饭,待亲戚来拜年,一般是吃馄饨,馅心是除夕夜早已弄好的。

给新年添喜庆、添热闹的是舞龙灯、耍狮子,还有贴财神的、唱春的、说吉利话的(一般是要饭的),更给新年添上欢乐与年味。

整个新年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相互走亲戚拜年,一般是晚辈去拜长辈。这种拜年最晚持续到年初八。从此之后,过年的年味逐渐淡薄下来。而真正意义上的新年结束,是在正月十八“落灯”后。灯笼焚化以谢天地,并将灯柱细长木头从泥土中挖出,横挂于屋檐,待来年新年再用。从此,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又去为生活奔波,为过下一个新年作准备。

以上是我父辈时过年的风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有些风俗已随时代的推移逐渐消亡,如祭祀天地、除夕守夜、打蒲包印等。还有如年初一吃早饭的风俗,送灶、接灶的风俗,在现在的年轻人那里也改掉了,连吃年夜饭也时兴去宾馆、饭店。为此,写下此“过年的风俗”篇,以示后辈。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