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短篇散文 > 正文

儿时的元宵最香甜

作者: 蒋美琴2016/04/20短篇散文

人至中年,在不知不觉中过了40多个元宵节。现在元宵节虽然丰盛,却无甚味儿。儿时的元宵节虽清淡,但寓意尤浓。

当年因兄妹众多,家境颇寒,自然是将买元宵和灯笼的钱省下来。多亏母亲手巧,才能吃上她做的元宵。母亲给元宵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甜心”。节前,她便将红薯去皮蒸得烂熟,再买上半斤红糖,撒在上面,用手调和即成宵馅,然后像包饺子一样,把馅包好,搓成核桃大小的圆蛋蛋儿,即成元宵。元宵刚下锅时,我们就连声问母亲:“熟了没有?熟了没有?”煮熟之后,父亲先盛一碗敬神和列祖列宗,然后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起来。

吃罢元宵,我们便提着灯笼去村口。虽没钱买,但我家的灯笼也挺漂亮的,因为它是父亲的杰作。每年砍毛竹时,父亲总要挑出几根直溜溜的留下扎灯笼用。父亲会扎各种各样的动物灯,如鸟灯、鱼灯……特别是他扎的“走马灯”,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挂在大门前,会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当然,我提的也是“走马灯”。吃过元宵,孩子们提着灯笼满街地窜。他们三五成群,时聚时散,星星点点,红红绿绿,在月光交相辉映下,煞是好看。此时,每家的门前也都悬挂着自制或买的灯笼。站在村子的前头,顺着大街向另一头望去,沿街两边,每户门前的灯笼形成两条彩色的线,颇为壮观。这种情景会一直持续到深夜,直到各家的大人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回来,回来!天不早了!”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睡觉。

每逢元宵佳节,儿时的此情此景,就浮现在眼前。

更多短篇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短篇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