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生活散文 > 正文

1975年的4月7号,我们究竟干了什么

作者: 海子2016/03/05生活散文

1975年的4月7号,是个什么日子?这样值得我们颠三倒四的挂在嘴边,写在帖子上,落实在心里。那一天,阳光灿烂,温暖的阳光洒在你的脸上,也刻在我的心里。就像影视剧《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也是青春年华我们炫耀煽情的最好时候,那年我们毕业,第一次离开家门。

这一天,是西北城市---兰州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我们第一次规模的下乡,360人的同学这次要走的就是150多人 ,几乎占到我们同学的一半,就拿我们28栋来说,全军出动,李明,毕思明,薛建国,王秀珍,薛山丹,郑建国,除了胡秀华去天津,冉中明独子照顾,我去榆中外,都是这一批下乡了。

他们去了1975年全国首次尝试的“株洲经验”----厂社挂钩,这实际是国家无力监管知青的劳动生活及拨款,而将矛盾转嫁给单位后来我们才称之为企业或事业的单位。省建一局主要就是清水县的几个公社,在这之前是一中的插队接纳地点,现在就成了一局学生安置地点,山门,草川,白家,城关,温泉公社的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知青点就成了接纳我们同学的暂居地,或叫劳动改造基地。

早在75年春节前曾去了一小批人,都是有点体育特长的知青,参加当地的篮球比赛,而得到实惠的就是选择临近县城的城关公社杜沟大队插队。而大规模的插队真正的气候还是4月7号这天。

那一天,早上,李明和薛建国就去理发,洗澡,换上簇新的军衣李明是海军处理一批淡蓝色的军衣,(因为74年起海军更换军衣,由先前的普通军服变成国际流行的无檐军帽带飘带,下蓝上白的海军衫 )就是这样一套军衣外人也不易见到,它穿在李明的身上还是挺拔漂亮的,建国是亲戚当兵送他的军衣,的确良的军衣也是我们眼红的“稀缺资源”。

中午,我们在李明家小聚,没有喝酒,就是吃了碗面条吧,这在那时也是让我们受宠若惊的待遇,就像我们受到国民待遇一样感激。我们就像小鸟要飞出鸟笼一般开心快活,而大人也尽量满足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我们最低的需求。李明和我们几个商量,去照相吧,留下最珍贵的记忆。现在想起能说这句话的人应该功德无量啊。

一、我们留下青春靓丽的身影和略显稚嫩的面孔;

二 我们照片上清晰显示分别留念1975年4月7号,这应该是我的杰作,喜欢弄文舞墨的我在那时间里绝不放弃表现的机会,“分别”这个诗意的字眼就是我一贯的做派,比如我们同学1979年考上大学的合影照片提名“志在远方”,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三、我们照片里的八人,有两个早就不在人世间了,照相完的整整97天,我们的好友冉中明就离我们远行,验证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谶语,毕思明也是照相三年后,告别我们不再相见的。所以这张照片给了我们怀想的记忆,给了我们念想的面容,给了我们老了颤颤巍巍用手拂去照片灰尘的机会,要不然,何处再寻君啊?

四、照片上的有些人实际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就是路遇,多喊了一嗓子就出现在照片里了,比如小六照片后排左一位,比我们低一届,也没有什么交往,出现在我们分手照片里纯属意外,到底叫我们回溯什么啊?现在的王剑光也不知在哪里,还有姓施的这位老兄也不知在何方?

照片照完后,一路我们见人聊天,见物伤情,絮絮叨叨的耽误不少时间,回到局院里接到同学魏建州的邀请,去他家喝酒,这时才下午4点,晚饭早了点,但壮行酒却恰到好处,因为他们晚上7点就要乘车去兰州火车站,乘坐夜间兰州开往西安的那趟慢车去天水转乘车去清水。想想那次很多同学都如约而至,老谢,建群,毕思明,藏景壮,宋林、李明,郭起毓 ,赵玉英等等,虽然我不是去清水插队的同行,但因为我和建洲年初两人一起去了新疆,路上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也在受邀之列。

那时我是第一次作为客人坐在酒席的中间,肆无忌惮的横吃竖喝的,第一次没有大人,就是一帮孩子唱主角,假模假式的饕餮一番,真的我很感激建洲的父母,这是我们父母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让他们老人家想到并做到的善事,虽然建洲不在了,他的父母也作别我们了(去年,我去建洲家,见到建洲的二哥,他还记得我,他说建洲的母亲是前几年走的)还是要向他们表示我内心的感激。

这是我们的青春祭,是我们临行喝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第一顿成年酒。晚上,我们就在乱哄哄的兰州车站,挥手告别了远去的同学,也挥手告别了我们屯聚在家的日子,告别了我们挥霍时光的中学生活。过去了,不知道能不能说起!

1975年4月7号,我们怀念你! 

更多生活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