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情感美文 > 心情文章 > 正文

晓光竹影

作者: 江南好2013/12/15心情文章

冬日的晓光村,静卧在田野里,四周空荡荡的,除了一条村级水泥路像一条直线经过小村西侧,剩下的就是麦田,没有长高的麦苗还不能完全盖住裸露的土块。从远处看,如果不是那一簇簇竹林,四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就会像一片吹落的秋叶,淹没于此。

阳光从高远的天空拨开朵朵白云,俯瞰小村的全貌,此时小村就是半岛形的王国,三面被清冷冷的水围拢着,形成了自然的护村河。水为小村所流,小村在水中飘浮;水是小村的命脉,在村东积潭,既无源头,也无去处,自生自灭,隐隐的还留着封建礼教的传统与没落的痕迹。在沿河的水道上,护堤的杉木桩整齐的排列在临水的两岸,要用一生守卫着自己的岗位,看了,敬意油然而生。

水姿、竹影是晓光的特色。论水,晓光比不过周庄;而论竹,晓光要算是独步天下了。这里的竹,从容、豪放、高密,从村头到村间,路随竹走,屋借竹势,竹节傲骨,竹影如画。走进竹海,你不会因为生性低沉而无视竹的挺拔向上,你不会因为位卑权疏而忽视它的存在,你也不会因为心情烦闷而听不进竹语私私。

举步有竹,或稀疏,或浓密。青绿色的竹节拔地而起,有粗有细,有板竹、墨竹,也有江竹,竹叶像被风拉长了的水珠,几叶为一组,系在一根分枝上,犹如戴着指甲套的女人纤手,盘在竹梢上,无风而静,风行而欢。站在竹林的边缘,目光正好能穿过竹节留下的空隙,三二户人家相邻,青砖青瓦,和竹叶的色彩反差不大,相映成趣,融为一体,不知是竹为屋而生,还是屋为竹所赐,当地的老人也说不清。

晓光村,原称潇家庄,现在的户家也都姓潇,按照古人的习俗和惯例,村子的风水应该是经过精心考证后挑选的,既安全,又独具特色,是一块风水宝地。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原村口厚厚的围墙和徽派的建筑,经过战火和那些风卷残去的岁月,踪迹全无,只有这一片安好的竹林和一系清水,好在潇家的后人没有离开,也没有亏欠这片竹林,还以此为生繁衍了后代。在潇建成老人的园子里,老人正在分刀破竹蔑,他编制竹篮、竹筐、竹箩的手艺没有丢,到了农闲,他就将自家屋后的老竹砍下几根,进行手工制作,挣一些零钱。我们有些惊讶,这不是破坏了竹林吗?老人看出了我们的疑问,可能不止一个游客问过他这个问题,他主动解释,老竹不砍,来年就不长新竹,一根有时换一群,如今的竹林是经历了多年的破茧之力而形成的。

沿着新修的柏油小径,跟着竹林的起势回转,古老的石磨、青石,上百年的楝树、栲树、桃树……点缀在竹林间,见证着小村过去的风雨岁月。旧人已去,真情如绵。站在新修栈桥上,竹影、水姿、人家,浑然一体,相互映衬,飞鸟不惊,竹影袅袅,心里一下子有了长住这里的冲动。当晚,真的在小村住下,夕阳西沉,皓月如银,小村的月光知性,把竹林倒映在水中、路上,还有行人的全身。静静的竹影如风如潮,如石如歌,一片水墨,一幅全景诗画。在这样的夜晚,读诗人纪琼《咏竹》“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更有一番滋味。

夜风催竹影,窗前明月醉。寂静中的晓光村,开始了自己的美丽乡村梦,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历史,顺势而为,通过环境美化,修复农村自然生态体系,清水、长亭、鸟鸣,同奏一曲人与自然和谐乐章,田园风光、“竹”文化和“水”特色相融合,一夜过后,晓光一定会更美!

更多心情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文章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