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短篇散文 > 正文

白胡阑与红曲连

作者: 任绥海 高小红2016/09/08短篇散文

“油曲莲馍”是陕西、青海等地一种普遍的风味面食,本来的名字叫炕曲连、眼曲连,是中间挖有圆孔的蒸或烙的大面饼。在发酵好的面团中掺上清油、鸡蛋、红糖等揉匀,做成大厚饼,中心用碗扣出一个圆孔,在蒸笼中蒸熟,或在锅里或在鏊里烙烤熟。这本来是与“莲”毫无关系的一种食物,我想这个“莲”应该是“连”。因此,我想到了一种特殊的古代语言现象。

举个例子,元曲《高祖还乡》中有段唱词:“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其中的“胡阑”一词,是“环”的合音,即圆圈。“曲连”一词,是“圈”的合音。古人的语言非常活泼有趣。明明是“环”,他不说环,而是分开音节说成“胡阑”;明明是“圈”,他不读圈,而读成“曲连”。这两个音节在快速连读的时候自然有合起来的效果,分开以后还有补足音节的特殊用处。一般口语中需要补足音节的时候会把单音节词重复读,比如“环环”“圈圈”,咱们的祖先还能说成“胡阑”“曲连”。

在陕北、甘肃天水一代,有的地方方言不能区分声母q和k,所以这里的人就没有“曲连”的读音,但不代表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是被其他读音代替了。圆环形的东西,在这儿被称为“窟栾”。“曲”在这儿变成了“窟”,相应的“连”就变成了“栾”。如果念得快了,两个音节合起来,就变成了“宽”,还可以重叠,念成“宽宽”。在这些地方直到现在还能听到这种读法。

关中人说的“油曲连”实际上就是一种抹了食用油的圆圈状的干粮,早期很可能就叫做“油圈圈”,不知怎么一来,就有了“油曲连”的称谓,后来广为流传,成了定名。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这些地区早已习惯于把圆圈称作“曲连”(或“窟栾”)。

其实,油曲连是介于普通的干饼子与油饼之间,比前者多用了一点食用油,口感能好那么一点,而比后者从体积上说缺了圆心部位,意味着体积看上去差不多的情况下节省了一点面粉;从油量上说根本不敢奢望煎炸,而只是抹了一点清油,有点油味罢了。换句话说,“油曲连”也罢,“油窟栾”也好,反正就是一种特色食物,我之所以较真,只是觉得这些语言很有趣而已。

更多短篇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短篇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