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哲理散文 > 正文

“好心情”的甲胄

作者: 方遒2016/07/20哲理散文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研究发现,过于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麻木的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于是,他创造出一个新词:“钝感力”。它指的是一种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从而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心情不受侵扰的力量。毫无疑问,这种“钝感力”并非麻木,也并非无奈;它有着顺其自然的豁达、百折不挠的坚韧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钝感力”,不仅适用于“逆境”,也适用于“顺境”;只不过,人生道路坎坷,命途多舛,“钝感力”也便在“逆境”中更显魅力。有人说:“别人听不进的话,我能听,别人受不了的事,我能受。反正,神经不必过敏……如果,我的心,是一个精美的瓷器,处处要‘小心,轻放’,岂不活得太累了。”这不恰好是一份现身说法式的“钝感力”的说明书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倘若没有足够的“钝感力”,还会有这样潇洒、从容的跋涉吗?马徳先生认为:“一切都经过了,一切都走过了,一切都熬过了,生命的底色里,增了韧,淬了刚,添了柔。这时候平和下来的生命,已经沉静到扰不乱,已经稳健到动不摇,已经淡定到八风打不动。”他强调的是历练、磨炼对于增长“钝感力”的必要性,但似乎略显偏颇。汪曾祺先生有段话正好可以用作补充:“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跑警报》,《京华心影》)不用说,传统文化成了我们锻造“钝感力”的风与火。

祸福相依,世态炎凉,人生之旅的荣辱悲欢实在难以逆料。“钝感力”无疑是保护自己“好心情”的甲胄,人人不可缺少,而且必须自觉地锻造,不能让它等候我们“一切都经过了,一切都走过了,一切都熬过了”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冯英子先生总结了人生的四条经验:“一是凡事看得穿;二是凡事想得透;三是凡事忍得住;四是凡事放得下。”大概都是锻造我们“钝感力”的重要课程吧。

更多哲理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哲理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