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川戏拾贝

作者: 张老侃2016/04/25情感散文

在不少老川戏迷,尤其是川戏老艺人的情怀之中,川剧剧本的艺术水平和地位相当之高,写川剧剧本的文学名家不断,剧本高超的文学性,征服了老舍、巴金等大家。

《情探》是川戏里的文学经典。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王魁的人,金榜题名后忘恩负义,抛弃了曾经供他念书而又双方相爱的妓女焦桂英,焦因痴心受骗愤而自杀,死后化鬼要找王魁算账。途中,又生幻想,希望王魁留恋旧情回心转意,故而以“情”相“探”。可王魁执迷不悟,焦桂英绝望,只好将王魁活捉而告终。

该戏的作者赵熙是晚清进士、大诗家、书法家,有“四川第一词人”之称。他写的词,被梁启超誉为“直声在天地,诗名满人间”。赵熙是四川荣县人,曾长期生活在重庆。担任过重庆“东川书院”山长,为鹅岭题词“第一江山第一台”,1945年为精神堡垒题写碑名:“抗战胜利纪功碑。”赵熙写《情探》,气韵深沉,文词绝妙,有唱段道:“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词藻好,旋律动听,当年的巴蜀之地,曾被当做流行歌来唱。有次大作家巴金路过一家商店,听留声机在放《情探》,竟在街边站着,听完大半张唱片。

更值得一提的,“更阑静,夜色哀”这段绝妙好词,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作为文学范本,选进了高校教材。

晚清剧作家黄吉安,有着“川剧界莎士比亚”之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大批川剧剧本,传唱巴蜀达一个世纪之久,比如《柴市节》、《江油关》等。他的剧作水准之高、生命力之强、数量之丰,不仅在当时的川剧界堪称翘楚,就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也无出其右者,被川剧艺人尊称为“不可移易一字”之黄本,足见其高妙的文学性。

黄吉安生活在清代,但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川剧电影《杜十娘》,剧本出自黄吉安之手,主演廖静秋是川剧旦角中的头牌。1956年,年仅30岁的廖静秋罹患癌症。为了留下川剧珍贵的艺术资料,巴金与李劼人、沙汀联名向全国人代会递交了“关于保留廖静秋舞台表演艺术、把川剧《杜十娘》拍成电影”的提案,同时三人又联名给时任电影局局长的夏衍写信,由李劼人来执笔。巴金在写信的时候说:“现代科学固然不能挽救廖静秋的生命、减轻她的痛苦,但可以保留她的艺术《杜十娘》。”该片拍完廖即去世。这里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廖静秋是重庆潼南双江人,至今潼南的老人们还爱摆起“廖静秋三回双江镇”的龙门阵。巴金、李劼人、沙汀,乃是三位具世界影响的川籍作家,廖静秋是川剧舞台上的名伶,剧作家黄吉安有着“川剧界莎士比亚”之美誉,三者合流,成就了首部川剧彩色艺术影片《杜十娘》,足见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界中所占地位之重。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