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正文

六十石村的油面香

作者: 张松林2016/03/02情感散文

65岁的瞿礼庭从1974年开始学做手工油面,到如今已经做了40年。在他家房屋上悬挂着一块“罗田县手工油面传承基地”的牌匾。这块牌匾,让瞿礼庭老人多了一份激情,也多了一份责任。

翻过一座山头,眼前豁然开朗,山坳里的罗田县凤山镇六十石村那一排排小“洋楼”掩映在树林中。好一幅山村新貌图!

2月10日上午,艳阳高照,记者慕名走进六十石村。

“这样的天气,正是做油面、晒油面的好日子。”快进村时,带路的村民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果然,从村头第一户农家开始,连着十多户人家都在院中架起了木架晒油面,纤细的手工面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诱人。

65岁的瞿礼庭从1974年开始学做手工油面,到如今已经做了40年。记者走进他家时,他正和老伴刘淑芬在院子里忙碌着。记者注意到,在他家房屋上悬挂着一块“罗田县手工油面传承基地”的牌匾。这块牌匾,让瞿礼庭老人多了一份激情,也多了一份责任。

老人告诉记者,罗田手工油面又称龙须贡面、挂面。手工油面历史悠久,明末见于市场,清代被选为宫廷食品,故有“龙须贡面”之称。以优质面粉、食用油、食盐、山泉水等原料,纯手工精制而成。油面其实一点也不油,只不过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使用了食用油才得名的,这样制作出来的面条很滑溜,并且因为制作工艺的需要加入了盐,所以味道是咸的,食用的时候是不能再放盐。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民间技艺,手工油面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罗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块招牌。

“在这40年时间里,我共收了十多个徒弟,如今他们家家做油面,不仅是传承手工油面的技艺,更是他们致富的主要来源。”瞿礼庭笑着说。如今,他的徒弟也都带出了好多“徒子徒孙”,一代代相传。在他所在的第10村民小组里,有20多户人家在做手工油面。只要阳光充足,几乎每天都有油面问世。

“做1斤油面,面粉、油盐成本共约2元,卖出去每斤5元,可以赚到3块钱。”瞿礼庭说,情况好时一天可以赚一两百元。让瞿礼庭得意的是,以前不屑跟着他学做手工油面的大儿子,现在也主动学艺了,每天跟在他后面乐颠颠的。

去年的一次车祸,让瞿礼庭的身子骨大不如前。虽然老伴也劝他不要再做油面了,但瞿礼庭说,他不会放弃。

就在记者采访时,在罗田县城开着一家小超市的刘老板开着三轮车,慕名找到了瞿礼庭家。刘老板说,他的超市是去年11月开张的,经营中发现罗田手工油面很畅销,就在别人的介绍下来找瞿礼庭老人,想和老人达成供货协议,每月直接从这里进货。在说笑间,刘老板与瞿礼庭老人达成了口头协议,并当场买走了50公斤的手工油面,开着小三轮车满意而去。

据罗田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手工油面作坊已经在全县四面开花,为传承这一技艺作出了贡献。为鼓励手工艺人,在罗田县十多个乡镇的街上,大部分都有手工油面的代收点。四乡八畈农民做的油面,经代收点收集,再由农副产品公司进行统一外销。

离开时,站在山坡上回望六十石村,飘出的油面香味还久久挥之不去。

更多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