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淡出视野的烧窑人

2016/02/25现代散文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来不及整理思绪。大机器生产的隆隆声,淹没了传统制造业的零打碎敲。但在我们缤纷的记忆中,总会升腾一丝抹不去的难忘,如一缕茶香的氤氲,如一抹晚霞的凋零,难以割舍却欲罢不能,唯有打开记忆的闸门,去梳理,去回味……比如我曾经耳闻目睹的烧窑记忆。

过去,不光是农村,就是在城市边缘,凡是有黏土的地方都有窑场。窑场通常建在河边或路旁,一是方便运输,二是便于窨水。窨水的目的是把烧红的砖变为外型古朴、质地优良、价格合理的青砖。

烧窑,其实就是烧砖瓦,所以窑场又称砖瓦场。从泥土到成品砖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分为脱坯、阴干、装窑、点火、烧窑、撵火、窨水、出砖。

脱坯是制砖的首要步骤,人们要在田里挑选最好的黄黏土,里面不含任何杂物,运到窑场后,需大量杂工挑水往上泼,泼得七八成湿,开始用抓钩不停地翻土,翻到泥土既软又均,然后用水牛一圈一圈踩,也称和泥,一直踩到泥土黏黏的,十分有筋道,就可以脱坯了。

脱坯的工人,每人面前一副木模、一只水盆、一把细竹弓,模子在水盆里蘸一下,挖一团泥,用力塞入模子,用手或脚揣落实,然后用细弓顺着模子正面一推,去掉多余的泥,留下光面,端着模子走到砖垛上,倒出来就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砖坯,整齐地码好,盖上草帘子或上面搭上简易凉棚,防止被雨淋坏,大约阴一个多月,砖坯风干了,随时可以装窑。

早期窑,大都是简易的单孔土窑,形如马蹄,当地称马蹄窑。使用时,窑工认真疏通烟道、火道,把窑口砌平,一边装窑一边备柴。装窑的时候,窑师傅在窑里,先把后火道上放一块砖坯做样砖,之后按火道把砖坯摆成扇形,最后才垒窑门和观火口。

柴火备齐后,窑师傅选择黄道吉日点火。点火前,窑师傅要向窑神敬三炷香,插在窑门前,冲着窑门,头贴地面,磕六个头,在窑门口摆上贡品,泼洒九杯酒,敬窑神。在农村“三、六、九”是吉祥数,三件事做妥当,师傅点一把麦秸往窑门里一塞,闭上眼睛带着徒弟向窑神祈祷。火焰升起后,徒弟赶紧往里填碎柴,使火续着往上蹿烧。火一点就没有熄灭的时候,一天一夜烧的是熬火,火不大,主要是抽砖坯湿气。过一天一夜,砖坯干透了,开始烧大火。连续烧四五天,砖坯被烧红烧软,最后一夜叫撵火,虽然砖坯烧软了,但没有烧透,芯是硬的,怕夹生。这一夜,窑师傅最费神,每隔一小时观看一下火候,直到砖完全烧透,才宣布停火。

停火后,在窑顶圈个土圈,不停地挑水往里倒,小心翼翼地窨下去,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稍有不慎,砖一半青一半红,这一窑就算毁了。四五天后,整窑的砖全变成了青色,等温度完全降下来,就可以出窑了。出窑的时候,青砖尚有余温,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相互撞击一下,声音清脆悦耳,一听就知道是好砖,窑师傅脸上展露笑容,那颗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了。

时光荏苒,人工烧窑的时代早已终结,现在看不到单孔马蹄窑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孔轮窑。烧窑程序除了装窑、点火、出砖靠人工外,其它程序都靠机器代替,就连火候、温度都是机器控制。轮窑不再窨水,青砖淡出视线,但这却改变不了我对烧窑往事的深邃记忆。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