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想起开镰收割的季节

作者: 陈青延2016/01/31现代散文

开镰,就是农村夏收和秋收开始之时。想起三十多年以前那些开镰收割的季节,我的脑海中便闪现出一幕又一幕割禾扮禾的场景,令我回味无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那时的乡一级政府的称呼为“人民公社”,村一级管理机构称之为“大队”,村民小组叫“生产队”。整个农村都是实行集体化运作。,那个时期的镰刀,是农民身份、农民阶级与农业丰收的象征。夏秋两季,农村里的稻子全都是清一色的镰刀收割。在抢收中,老女老少齐上阵,你追我赶创先进的热闹场面与团队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劳动的最强音。

那个时候,我还处上中小学的阶段。夏收正逢暑假不用说,每遇秋收,学校就会放好几天假,让学生回家支援抢收。不管夏收还是秋收,开镰的时候,生产队长都要给分工割禾的学生和妇女发一把新镰刀。镰刀有锯齿略粗一点的,也有略细一点的。我那时盼望生产队长发给我锯齿略细的镰刀。锯齿略粗一点的割禾时,如果用力不匀称,时不时地割不断禾,容易把禾蔸给拽起来。倘若运气好,分到了一把锋利的镰刀,割起禾就会飞快的,割禾的面积就会比别人的大。

在那个时节,生产队每年开镰收割的时候,都把生产队的男女劳动力和学生进行搭配,按生产队里的打稻机数量,分成几个抢收组,进行劳动竞赛。抢收任务完成得又快又漂亮的组和个人,就会被大队评为先进,在总结大会上受到表彰,并写上表扬稿放在大队的广播里进行播发,树为全大队学习的榜样。

一心为公,争当先进。在那种风清气正、入党当兵都要看家庭成分、注重政治表现的年代,农村的男女老少,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极强,在夏收和秋收两季,不分天光日夜抢收抢种。

一首古诗说得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当时生产工具不先进的农村,农民劳作的辛苦与付出的汗水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

我记得我每年从学校放假回家,帮生产队里开镰收割稻子只几天工夫,手脚指缝都会烂得Y丫的,合不拢,一身也会累得腰酸背痛,连大腿也会有痛得像断了一样的感觉,好几天解大溲蹲茅厕都困难。这是因为我没有像父辈们一样长期劳作的原故。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劳作的人,习惯后就自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开镰收割的农忙季节,农民抢收是没有昼夜之分的。生产队里的男女老少,白天劳作一天,傍晚回家匆匆扒几口饭到肚子里后,又会雷急火急地赶到田里,收割稻子。从夕阳西下一直干到繁星满天,月上中天。男人们扮禾“轰隆、轰隆”的打稻机声和女人们割禾银铃般的笑声,汇成了一首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的丰收曲。

为了图积极,图表现,努力使自己归属的小组成为抢收的先进,好多回,我都在狗咬天光和鸡叫头遍的黑清早赶到田里去割“露水禾”。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谁知,每次快走到地里之际,我发现组里都有人比我先到,远远的听见一阵“沙沙沙”的割禾声,田野里的禾把子早已放好了一大片。他们都是为小组争取先进,赢得集体荣誉在暗暗使劲,无私奉献。头发和眉毛上都粘上了一层露水。衣裤都是湿漉漉的。

互帮互助,互助友爱。不用生产队长吩咐,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的抢收小组,发扬援助精神,风风火火地赶到落后小组的田里,热火朝天地帮落后他们收割稻子。劳作小憇间,大家拿着早已带到田里的包壶,斟茶递水,分发菜瓜,互敬互爱,亲密无间,充满着一片集体生活与共同劳作的温馨。

如今,镰刀和用镰刀开镰收割稻子的时代离我远去了,农村生产工具先进了,农业生产都实行了机械化。农民夏收和秋收都是用的收割机,告别了那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我至今想起那种开镰收割的季节,还是蛮温暖、蛮怀念的……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