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正文

故乡的情

作者: 丁正元2016/01/26抒情散文

我的故乡丁家巷,位于原鹿苑镇区西南端,南与塘桥一河之隔,西与乘航相邻。随着新泾路的贯通,黄泗浦生态园的开发,家乡与周围的赵家宕、陈家角、许庄等村落实行了动迁。可是,家乡百姓对丁家巷仍有着一股眷恋与怀念的故乡情。

回到故乡的土地,看着村庄的原址,心中若有所失,脑海浮想联翩,胸中情愫涌动。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辛勤劳作。昔日青瓦白墙,河水缠绕,绿水翠竹,炊烟袅袅,那些脑海中的清晰记忆永远萦绕不去。

据祖辈的传说,在清代嘉庆年间,当时苏北一带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纷纷外出逃荒。苏北如皋附近有一对夫妇随着逃荒的队伍南下,来到了我故乡这里,在丁家巷桥南堍的南田岸凿地砌灶,准备起火做饭。凿地时挖出碗筷一对,遂觉天意,便决定在此安家度日。他俩起早摸黑,搭建草棚暂时栖身。因丈夫姓“丁”,故为丁家,两人相依为命,开荒种植,在此生息养育,得三子一女。大儿子成家立业后,他的后代便居住在后来的后丁家巷东面墙门,二儿子的后代住西墙门,小儿子则居住在后来的前丁家巷。丁家巷从无到有,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步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江南乡村。

孩提时的丁家巷,农舍以茅草房为主,东、西两墙门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凹”字型十六间,一家连着一家,人与人亲密无间,一家有啥好吃的家家都能尝到。特别是一到夏天,大家围坐在庭心里吃晚饭,而后大人们乘凉、谈天,小孩子追逐嬉闹。其景乡村田园味,其情欢乐和谐型。那时物质生活条件虽差,但人们活得自由、舒心,人与人之间情真友善,相互帮衬,俨然是一个大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的自然环境越发优美。村前有一条东西向的齐庄小塘,它既是一条运输通道,又是灌溉农田的水源,具有排涝、抗旱的功能。村中有两条南北向的平行小河,它们把村庄一分为三。河水清澈透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来自这两条小河。两条河边上有好多水栈。清晨,这里是最热闹的时光,妇女洗衣的棒槌声、淘米的“沙沙”声、大娘大姨的对话声、欢笑声,汇合成一支生活的交响曲。我们是喝着小河里的水长大的,闲时常坐在水栈上,看鸭子在水面上游泳,观小鱼在水中追逐。两河边绿树翠竹的倒影在水中荡漾。夏天,我们喜欢在小河里游泳;秋天,我们喜欢在河边垂钓;冬天,我们喜欢在结厚冰的河面上玩耍。美丽的小河让我们度过了童年欢乐的时光。村后也有两条小河,夏天,河里的菱角密布,红、绿菱成熟的时候,五六只菱桶载着采菱姑娘、大婶,收获着小元宝似的菱角。丁家巷四面有河,中间有河,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它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追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家乡不断变化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丁家巷人的勤劳,使经济富裕的人家多了,可勤劳俭朴的传统还保持着。团结互助、奋发进取是丁家巷人的精神品质。村里先后有二十多人参军报国,十多人外出闯荡,在外乡成就了一番事业,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可贵的是,一代代的丁家巷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幸福指数不断地提高。令我这个丁家巷人的一分子,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如今,依照政府的远大规划——建设黄泗浦生态园,丁家巷同周围的许多村庄一样实行了搬迁,让居民住进新建的漂亮小区。原来的村子没有了,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农田没有了,变成了景观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设美丽港城的需要,故乡人都非常支持和愿意。相信故乡的人们在新的环境中,会永远保持优良传统,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唱一曲《故乡的云》,就会勾起我对故乡无限的情。

更多抒情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抒情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