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听人讲书不如亲自读

作者: 若白2018/02/28现代散文

前几天,两位年轻人要我谈谈读书。我觉得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别人是强制不得的。第一要有求知欲望,第二不懒就行。

其实,读书的好处人都知道。“开卷有益”就是古训。读书治愚,增长智慧,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工作能力,做领导工作的人,思路开阔,点子办法也会多一些,不至于雀儿肠肚处处显得小家子气。

今年十月我花了一个月功夫,读了一套近150万字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感触很深。毛泽东一生83年,读了70多年书,直到逝世前7个小时。我没听说过有第二个人如他这样嗜书如命。他不仅自己勤奋读书,还不断推荐别人读书。他视读书为治国之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深感我们党和各级干部“书养”太薄,因此一次又一次号召、呼吁大家要多读书,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党,读书型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号召全党同志读书,提高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书香”社会。读了两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在讲话、文章中大量征引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言论,充分说明他读书的广博。因此,我深深感到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同志,就是我们读书的榜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多读点书。

新世纪以来,举办“读书讲座”很兴时,这无疑对于促进人们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大有裨益,尤其对于缺少潜心读书条件或阅读能力较低的同志,是一个有益的帮助。起码“聊胜于无”吧!但是,我倾向于书最好还是自己亲自读,特别是对于重要著作、经典著作,听别人讲和自己亲自读感悟和效果都大不一样。听别人讲毕竟是“二手货”。

听别人讲,那总是讲者的体会和认识,无论如何不一定能充分体现原著的各个方面,最起码反映不出原著语言之美、艺术结构之巧、运思之妙。打个比方来说,打吊针输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虽然可以补充一些急需的营养,总是不如自己直接食用大餐美,不仅尝不到食物的美味,其营养成分也很有限。况且,亲自读的过程,也是思考体悟的过程,认识字词,欣赏精言妙语,既是审美享受,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更多更深的义理。倘若读一遍意犹未尽,还可以反复品味。而听别人讲,自己是被动的,只能跟着讲的人走,自己思考反刍体味的机会很少。况且,讲者水平、认识能力也各有差别,他的认识领会也不一定准确,如果讲错了对你可能造成误导。前两年我曾热心收看央视《百家讲坛》,听了一些所谓名家的讲演,可是当自己再读原典时,往往发现有些讲的并不准确,或有违历史真相,或曲解原典本意。因此,我主张听人讲书不如亲自读书。尤其对经典著,无论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还是哲学的,亲自读原著,就等于和名家先贤大师直接对话,获得的知识要可靠得多。

这里也顺便谈几种关于对读书的看法。有人把读书看得很苦,认为太费脑筋。世上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两面性,有苦也有乐,读书也不例外。如功利性读书,为了升学,为了考公务员,为了晋升专业职称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相关知识,就得吃苦。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功利追求,只是为了清神益智,提高修养,读书也是一乐。这和与朋友高人聊天,说古论今,旅游观光、打牌下棋也没什么不同。再说费脑筋吧,身体四肢需用运动锻炼,脑筋也需要一些锻炼。读书就是锻炼脑筋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症之一法。有记者采访上海一位102岁的老太太,她每天走一公里去图书馆读书。问她长寿之道?她讲了九个字:“身要动,脑要用,心要静”。真妙!再一种是近多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和学校,常常用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之类的话,鼓励青年人读书。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觉得实在是一种误导。这几种说法实质是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翻版,完全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增进人格修养,在于提高工作能力,并不是为了高人一等,居于人上。袁隆平没有“跳出农门”却是世界级大师。

还有一说是“与其辛苦读书不如拼命挣钱”。钱确实是好东西,身无分文,囊中羞涩,生活难以为继不行。因此,把钱一概斥为“铜臭”,是迂腐,是虚伪。但是光有钱,脑子空空未免一身俗气,算不上风彩的人生。况且家有万贯,总有用完的时候;相比之下读书掌握更多知识,却是终生拥有的财富。知识学问无论怎么支出,永远不会“蚀本”不会发生“赤字”,更不怕强盗抢劫,强权占有。不知有朋友认可我的这一浅见否?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