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清明踏青 吐故纳新

作者: 郑其2018/01/10现代散文

在中国的古代,近游成为国人特别是下层群众旅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风俗。此外,由于交通不便,近游成了人们走出深宅大院出外改换环境一吐郁气的最佳方式。这既不违背安土重迁的观念,又能得到游乐的快感。清明踏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大堤曲》中曾描述了人们踏青的风俗,谓:“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宋代词人张先对吴兴寒食节时的清明踏青景象及风俗作了描绘,在《木兰花》一词中写道:“芳洲捡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柳永在《西平乐》一词中写道:“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澹荡,妆点平芜远树。”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中记述了洛阳的春游风俗:“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他还在《阮郎归》一词中描述了他在春游时的见闻:“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壁双燕栖。”宋代词人张炎有一首词:《庆春宫·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楔而去,亦京洛旧事也》,细致地写出了洛阳清明踏青的盛况:“波荡兰觞,邻分杏酪,昼辉冉冉烘晴。绳索飞仙,戏船移景,薄游也自喜人。短桥虚市,听隔柳,谁家卖饧?月题争系,油壁相连,笑语逢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这样描写村民的踏青情形的:“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樵鼓过清明。”元代诗人马祖常有一首《杨花宛转曲》:“清明艳阳三月天,帝里烟花匝酒船。石桥横直人家好,小海白鱼跳碧藻。”写出了平头百姓虽无“烟花匝酒船”的奢华财力,也自有“白鱼跳碧藻”的生活情趣。

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的下层百姓,喜欢在清明日到西山和什刹海春游和踏青。在男权社会,妇女出游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在清明、元宵这些传统节日有“松禁”的例俗。广西太平府的左州,壮族瑶族妇女“婚嫁唱歌踏青为媒”,使踏青更增添了一种民俗意蕴,清代便有一首《浣溪纱·踏青》,专门描写当时的妇女是“春深闺阁弄妆迟,弓鞋罗袜踏青时。”

总而言之,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在清明都乐踏青而不疲。尤其是对于无钱作远距离长游的普通农民和市民,踏青确是他们开春之后走出冬天紧闭的家门、吐故纳新、舒畅心情的极好机会。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