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倚栏轩文学网 > 原创文章 > 正文

伤心之后是清醒

2009/01/15原创文章
最头疼的是作文,最伤心的是口语表达,作为语文老师,很悲哀!所谓情由心生,话是心应。无论作文,还是口语,不过都是心里话的另一种再现,却不成想是人人敬而畏之的事情。

其实,为师的不期望孩子们非要用什么文绉绉的言语,毕竟阅历尚浅,不是人人都可以有深厚的底蕴的,我只盼着他们能够顺畅的将心里想的说出来,写出来。可事实上,孩子们的文章,一旦议论文,就是典型的开头提论点,接着就是二三个事例——无外乎是感动中国,四川地震等老师印发的东西,最后来一句总结,算是了事。一次批改,一次指导,二次批改,二次劝导……却依然变更不了多少。问其原因,“老师,我不写那些,我怎么能够800字?”《读者》《情感读本》这样的模式很多。我,哑然!

至于记叙文,写人记事的文章呢?不提还好,还不如议论文,事是全了、完整了,可从早上到晚上,流水账很详细。一问,“生活就是这样平淡呀”“那重要的呢”“都很重要”“有没有细节呢”“没注意到”。我,欲哭!

那咱就口头表达!真的像受访老师说的一样,讲课的时候,孩子频频点头,本以为非常地理解了,然而站起来回答的时候却是“嗯…那个…嗯…老师,我知道,可说不好”

好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头疼!

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差,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只是以我的个人眼光来分析,对错与否还望各位同仁指导,毕竟我们大家的目的都是——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如果认为我在发牢骚,我只是将我遇到的我想到的说出来而已。说出来是想让大家帮助我解决。

我个人认为,缘于以下:

一、阅读书目少是首要问题。

腹内诗书少,自然没有话可说。孩子们写作文,想到的都是感动中国人物,都是汶川地震,为什么?他肚里没有别的东西,网络、电视的条件尚不能满足,书报杂志又没有什么,手里有的就是故事性强的《读者》《情感读本》一类书籍。

所以,下一步,我打算,根据实事的发展变化,适时给孩子们印发材料。但单纯地依靠印发的材料还不成,老师的精力也毕竟有限,还得要求孩子们平时多多观察生活。

二、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

为了促进学习,学校订阅了辅助资料《语文学习报》,刚发下时还有浏览的,过两天就会发现报纸没了,被糊到了墙上,是浏览完了吗?“题还做不过来,哪有功夫看报纸?”

三、生活环境不容忽视。

生活环境决定物质水平,进而影响着话语范围。

四、课前的演练流于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锻炼胆量,我起初也实行课前3——5分钟演讲。就是将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只要你认为有意义,就用语言组合出来。开始的效果还好,尽管语言苍白、稚嫩、但因为新鲜,算是踊跃。后来就形式化,也就不了了之了。看了专家访谈后-,启发很大,无论是新闻述评,见闻述评,都应注意这不是简单的述说,否则只会白话连篇,要导他们评几个点,点与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详细地分点论述,条理清晰,思维也就清楚了。他说好了,也就爱说,也就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主要是所问非所答,回答时乱而无章。只是,我还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各位同仁能否帮助我。

一想到我们的任务艰巨,就恨不能分身,没有大智大慧。要知道,语言表达能力差,一句话能拒人千里,还有谁来交往?或者,想说却说不好说不出来,谁晓得你的意思呢?现在哪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呢,?何况连话都说不好的人,谈何酒香?所以,口语表达直接关乎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

我们,岂不任重道远
更多原创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文章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