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倚栏轩文学网 > 原创文章 > 正文

淡淡乡愁

2009/01/15原创文章
“甘肃省天水市枣园庄”;这一串地名被父亲浓重的家乡口音演绎了无数次,也就在我们姐弟三人心里扎下了根。那是我父亲生长的地方,是我爷爷奶奶及先祖们永远眷守的地方。父亲说,清朝皇帝都问过这样一句话:你打秦州过,知道铁牛在那里卧?铁牛就在我家院子里大槐树上卧。二百年前某个夜晚,从天上飞下一头铁牛落在大槐树上将槐树劈为两半,铁牛便在那树上卧了上百年,槐树茂盛参天。

18岁那年,人称周家大少爷的父亲因为跟地方官赌气,参加国民党部队并开赴新疆,后来参加了九.二五起义 ,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名屯垦戍边的战士。开荒修渠、架桥铺路,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玉米面。然而,或许仅仅因为领导的一个鼓励、一句表扬、一张奖状,父辈们大干苦干、战天斗地,硬是把茫茫戈壁滩变成了万顷良田。前几年,我们学校教师参加秋收拾花劳动,我一天只是三四十公斤棉花。父亲说:“我那时参加拾花竞赛,一天拾一百多公斤,连嘴巴都帮着拣棉叶。你怎么只拾这一点呢?你能吃得了什么苦呢?”的确,父亲是什么苦都能吃的。文革期间不改正气骨气,挨了多少批斗,他挺过来了;为了供我们读书,他将近70岁时还在放牧牛羊。其实父亲的退休工资在那时应算很高,为了子女,他不肯享受。由于工作忙,也由于中年才结婚生子,父亲一直没有回过他时刻眷恋着的故乡,虽然爷爷奶奶早已去世,但那里有他的兄弟姐妹,有满口乡音的父老乡亲,有走熟了的青山秀水,有慷慨悲壮的秦腔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的堂哥周信所在部队从兰州开往新疆暂住。他是个军官,写信来说不能离开部队,让婶娘(我的母亲)带着我们去乌鲁木齐市见个面。我们一家人都喜出望外,尤其是母亲——她还从没见过一个婆家人,多么希望见到这个侄儿!还有我的弟弟,拽着母亲的衣襟扭得像根麻花,一定要跟去。

但是家里当时很穷,凑不足去乌鲁木齐的路费,母亲就到一户双职工家去借,那对夫妇先是答应了,几天后发下工资又不给了。母亲百般央求都没有借到这点钱,探望堂哥的事成了泡影。不久收到堂哥的信,,说他到车站等了三天也没有接到婶婶,部队要开走了,很遗憾。随信寄来两张照片,身着军装的堂哥剑眉星目、鼻直口方,身材魁伟、气宇轩昂,标准的军人风度。父亲说这是周氏家族男性相貌的特征。真的,堂哥像极了我的父亲,而我那小小年纪的弟弟,也已长出了这样的帅气。相片上的嫂嫂长相憨厚,一看便是位贤妻良母。此后父亲常拿出这两张照片,边看边告诫我们:“应人事小,误人事大。做不到的事不要答应,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

由于父母的殷切期望和努力支持,我们姐弟三人都成为了教师,工作上有成绩,家庭也都幸福美满。父母守着儿子带着孙子安享晚年。美中不足的是,年迈的他们却无法再回归故里,去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父亲念叨了几十年的“回天水听秦腔”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每每想及这些,我的心里都不禁黯然。

如今,我又成了离父母最远的一只雏儿,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也许只是遥远的电话中的问候?也许只是每年暑期的一次探望?不,我想,对父辈精神、文化的传承,也应该是一种孝道吧?是的,我爱读古籍,是因为饱读史书的父亲给我讲了许多东周、三国、唐宋时代忠义之士的故事,我敬慕他们的忠肝义胆,我要到经史典籍中去探寻民族精神之源,去感受它的伟美壮丽;我爱听爱唱秦腔,是因为父亲没有一天不在歌唱它深沉的曲调,秦腔里奔涌着祖辈父辈的热血精魂,浸润着他们最接近生命本真的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大彻大悟;我向往着那富有诗意的地方——天水,那儿总有一股清凉灵秀之气在滋润着我、招引着我,还有那或许已不存在的老槐树、大宅院,宅院中四周开满牡丹花的水井,那住过周家小姐的的雕梁画栋的绣楼------

乡思如梦,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笼罩了你愉悦的心;乡愁如云,总在你意料之外悄悄布满你心灵的晴空;乡情如歌,总在那薄阴的日子里从你的心底唱响------“甘肃省天水市枣园庄”,这童谣般的地名已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我一定会去探望那养育着我灵魂之根的故乡!
更多原创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文章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