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美感相通时

作者: 韩勋2016/05/23散文随笔

小学一天,大概是1960年,偷听两个老师聊天,一位发感慨,说“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我当时只知道《梁秋燕》是一出眉户剧,没看过,但能猜得到的是,剧里的情节、唱腔或者主演的扮相特别吸引人,特别美,美到了能让观者忘记饥饿的地步。当时国家正遭遇天灾,老师学生都吃不饱肚子。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美,追求美,琢磨美,同时享受美,只是好多人没有留意这个审美通则罢了。就好像老两口磕磕碰碰、你唠我叨说了一辈子话,却都没有醒悟到他们说了一辈子很生动鲜活的散文一样。

看电视剧,听音乐会,参观画展,是寻找美;学书法,玩古董,吹笛子,是体验美;看一场足球赛也与美息息相关:射门一刻的姿态美,传球配合的线路美,全场飞奔的勇气美——不到裁判终场哨音响起,球迷的心一直悬在半空,这也是体育比赛的魅力美。

美如甘泉,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心田对泉水的感受即美感,却是因人而异,甚至相去甚远。曾轶可一曲《最天使》,有专家认为五音不全立马淘汰,有专家认为音调缠绵独领风骚。每年6月初石榴花红,到临潼的游客饱餐美色吟诗作画,一些害怕高考的高三学生一见石榴花开却胆战心惊,火红的颜色不啻于给“烤”场又添了一把火,烤糊咋办?美感,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和人社会活动的经历和范围大有不同,美感自然大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同样事物,人人美感不同。同一个人,此美感彼美感也有层次深浅的不同。尽管所有的美感均以悦打头儿,但直观的悦耳悦目与较深级次的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又不可等量齐观。美感与酒精一样,是有度数的。以水为例,它给人带来的美感度数大致可以分为浓中淡几个层级。壶口瀑布惊涛拍岸,以天崩地裂之势震撼人心,把自然界的崇高之美渲染得轰轰烈烈。西安150亩水面的兴庆湖,论面积大于壶口瀑布,却以微波荡漾、岸柳婀娜的婉约美感替换了壶口的狂放美。西安家家户户,水龙头一拧,流出来的是黑河之水,再平常不过,可对于从前以咸苦水为生的许多老人来说,这水就是美味儿,天天饮用,美感天天有,一种浅表的美感。

再看民族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一个段落节奏看似舒缓,实则暗藏杀机。第二个段落最吓人,至决战一节达到极致,演奏者用扫、挑、弹三种技法制造出士兵呐喊声、刀戟碰撞声,杀声震天,天昏地暗,听者无不胆寒,而美感恰恰由寒而生。《春江花月夜》则像是一幅典雅的图画,夕阳西下,渔船晚归,渔翁与游客打着招呼,春水共长天一色,听者流连忘返,咂摸出的是一种中度美感。源于江浙一带的《茉莉花》,音乐语言呈现出朴素之美,仿佛偷听一吴国女子的窃窃私语,委婉流畅,悦目悦耳,带来轻柔美感。

所有的美感都属于精神产品,但是美感发生的当口,却总能实实在在地引发身体的变化,被人称作快感,所以才有“美感是人的需求被满足时产生的愉悦反应”这一说法,比如屏住呼吸,入神发呆,会心一笑,热泪盈眶,哑然失声,热血奔流,鼓掌喝彩。所以时不时地,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美感甫一发生,立马或者隐约发现它与以前某次美感带来的身体反应相同相通,尽管审美对象大不一样。聆听《茉莉花》,如香茶润喉,清新怡人,这种美感与某次流连兴庆湖时一模一样。参观壶口瀑布受了惊吓,惊吓之后是振奋,振作,浑身血液沸腾,这种审美心理过程、感觉似乎曾经出现过——上次进音乐厅听《十面埋伏》,不也是从胆寒到激越,心跳加速,感情升华到崇高界面,进而得到浓烈的美感?

美感相通处,心血涨潮时。两次美感重叠交汇,产生共鸣,就收获了一种复合美,丰硕美,难能可贵。美感相通了,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不得要感谢自然、社会、生活四季开花,绚烂多彩,制造了收获丰硕美的机会。道一声谢谢之余,自当愈发敬重亲近自然、社会、生活,发现和享用更多的美。美感相通时,猛一回首,才知道我们已经从审美来到了审视自己的节点上,才知道美不但悦目悦心,还一直哺育着我们精神的成长

但实际的情况是,美感相通这类好事并没有经常发生。这或是因为美感轻盈如春风,吹起的涟漪波纹还没有同上次的汇合就已经平息。或是因为美感香醇如老酒,我们往往沉醉于当下不能自拔,一次就付出了感情的全部,丢掉了与往日感受联络的机会。获取了美却没有察觉,又是一种幸福,一种洒脱。

所以,更有理由说美感相通是一种惊喜,喜在我们偶然走上了二次审美之路,美感相通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不同的美是否也有相通处?美的共性到底在哪里?路还很长,时间充足,尽可边走边看边想,但是不论浓淡,遇到美感相通时,最好用笔在门扉上做一个记号,算是不枉人生这一刻。

更多散文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散文随笔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