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感情文章 > 心情随笔 > 正文

《背影》的背影感悟

作者: 海子2016/03/05心情随笔

在以前读过三十四年代,印象最深的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最深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那种平铺直抒的清水一样的小文,给我留下强烈的震撼,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个细节,真实可亲的父亲笨拙身躯从高高站台爬上爬下的窘态,正如文中描写:身体肥胖的父亲先将儿子送上车,然后再翻过铁道去月台的栏杆外买几个橘子登上车厢交给儿子途中食用:“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扶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南京浦口站,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初。一想到《背影》就有一种想哭的念头,好像就是说的我。

我毕业工作不久,就调回南京,就在《背影》故事发生地浦口上班,有时每天都要经过浦口车站,从历史的陈迹里走到现实生活里,只是想到过,却没有体味和感受,直到1988年,父母去南京就在这个车站往返的,虽然和朱自清的故事相反,是我接送父母,就实际的情节过程也不知不觉地演绎人世间情感交融的渗透,点滴细无声。也是经过国民时期留下的重要建筑----浦口车站大厅,高大圆拱设计依然显露欧罗巴风格,只是岁月久远斑驳陆离墙面,喧嚣肮脏的地面和疏于管理的惨状,没有给我们离别带来仔细的抒情,大家只想早点离开。

随后我们就彻底地告别了浦口车站,使用时候没有想到它的价值,只有远离它的时候咂味般地品尝老车站的滋味,尤其它所讲述的故事和我那么贴近,我也情不自禁的设想自己也经历父爱的摩挲,还是小学一年级看电影《雷锋》,电影结束后已经天黑了,母亲上班,父亲又不会做饭,只好去买东西给我吃。1965年的兰州还没有什么饭店,就是有的话早就打烊了。父亲身穿那件棉猴,在小西湖转了半天才买回一个大饼,他都没舍得吃,而是从棉猴里拿出还有热气的大饼,递到我的手里,让我吃了。这情景又会与《背影》交融好像就是一脉相承的传习,如此这般,叫我怎能平稳不在叹息。

背影,穿越时空的背影,什么时候还能出现,而我们的背影谁又能记住或回忆

对了,还有就是1988年那次我送父母回兰州上车,就是没有发现同学高海明也在这趟车上,他后来在西安站台上与我父母相遇,这才让我们“失联”很久的关系又重新辉煌,不,应该叫恢复吧。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