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聆听一炷香

作者: 囚禁的风2015/01/13散文随笔

初次见识“香”,是几个朋友关于“焚香、品茶、赏画”的一次雅集活动。

连续晴好的夏日,太阳已经尤为热烈,任你如何遮阳,薄薄的丝质长衫很快湿了前胸后背。撑伞,抱一束鲜花,匆匆赴约。转过街角,有几丛翠竹绿植扑面,热闹而喧嚣的街市,终于被浅浅阻隔。我知道有一扇漏窗内,暗香浮动。

井然有序的屋里一尘不染,古曲诤诤,光影朦胧,窗台上,紫色的兰草轻轻摇曳。微风过处,如蝶振翅。不大的案几上,一只三角青铜炉内,正燃着一支线香,恬淡纯净的香气飘渺而至,一炷青烟袅袅升腾。就是这方小小的香炉,深深吸引我的目光。室雅何须大。此刻这片天地仿佛怡然于世外而存在,内心的暑热之气即刻尽散,独剩一片清凉,好一处充满本真,独我,柔软,寂静的居所。

这是第一次闻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炉好香。是越南的奇楠沉香。

心下思忖:当俗世里喧闹奔忙身心疲惫,回到遮风避雨的斗室,若有这样的一炉好香,温婉醇和颐养性情,将是何等的心旷神怡啊。

就是这样的一次香缘,不知不觉间,我的生活渐渐有香相伴。斗转星移四季更替,发现自己已爱上香,迷上香。以书、以茶、以诗会友时,再次惊愕:原来身边恋香成“癖”者竟有如此之多。

去古都西安,应邀赴马守仁兄茶庐,记得亦是寒冬,腊梅残,车水马龙的长安大街人影依稀。而庐内疏影横斜,香烟如缕,如画,如舞,如乐,我们一边品茗叙旧,一边聆听煎茶翁的《关山月》、《阳关三叠》,佛若远古时代的天籁之音的古琴曲。

这位冷香斋主人常年修道于终南山,国学造诣尤深,平生钟爱的唯书,茶,琴,箫,曾著《冷香斋煎茶日记》一书,于茶道有妙解,后以《无风荷动》而再版,丁亥年间,美国著名汉学家《深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波特曾为如济居士的《岭上多白云》题写过深邃优美的赞叹语。最紧要一提的是如济居士在终南山中读书饮茶抚琴吹箫之余,竟自采香草香料,合成香丸,分赠同仁。那晚在唐都拱手作别,我们分别得到守仁兄纯粹取自终南山材质研磨自制的茴令十里香丸一副两枚。时下,冷香斋主和很多修行者一样,早在终南深山筑如荠居,复建千竹庵,卜居茅棚,劈柴担水,读经品茗,焚香吹箫,令朋友们羡煞。

威斯汀酒店有家玉顺行,是以传播玉文化为主,兼做香文化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焚香赏玉,均是风雅之事。在朋友带领下,我们淡妆粉彩驱车前往。堂主徐小姐刚逾而立,但浅笑盈盈明眸皓齿。随着轻柔的禅乐响起,身着汉服的香主一边替我们斟茶,一边悄声叙说对香道的理解。“品香,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心中向往圣贤德行的标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一个淬炼过程。”徐小姐款款叙道。岁月渐深,现在的她几乎无日不焚香。炉热情暖,普洱茶浓郁醇和,瑞脑香绮丽悠远,一个午后,不知不觉过去。

秋浦书院成立五周年之际,笔者荣幸见到多年来致力于儒道释医等传统文化的参研的傅京亮先生。傅先生乃中国香文化的著名传播者,也是秋浦书院的特聘香道导师。犹记得那个泠泠秋日,不仅快意聆听傅京亮先生叙谈中国香文化,而此次视觉味觉更为得益的是傅先生的高生的香席表演。

庆典活动均需凭票入座,可是硬是有许多远道而来的爱慕者宁愿站着一个晚上亦要亲身感受这次难得的文化盛宴。诵诗,茶道,插花,琴箫合奏,无不尽显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优雅。期待已久的傅先生高足的香道表演开始了。但见座无虚席的舞台四周清寂无声,流水禅音里,席主微笑,站定,对众人施礼。端坐于席间,取香灰,压平,打香篆,填香入宫,引燃,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操作者凝神静穆,欣赏着赏心悦目。品香之际,有人微闭双目,有人虔诚低首,有人双手合十。一侧目,发现在我身旁,蒲团上竟然跪坐着一个深情专注的六七岁的小女孩,女孩身旁,自然是她那还年轻妈。点一支幽香,燃一段凡尘,此刻小女孩和我们一样,静静吮吸人鼻所乐之的清丽悠远美好气味。

中年岁月艰涩繁重,或许因为工作压力,或许身体固有的零件锈蚀已到运转不灵的时候,某些夜晚辗转反侧就是无法入眠,燃一丸香,或馥郁,或醇厚,或清新,浅浅的香气缓缓弥漫,再捧卷阅读一段可心的文字:谈及幽人首务,将茶寮设于书斋旁,皆是四时插花、焚香、赏画、供佛、读书等。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佳。壁间悬画一。------几外炉一,花瓶一,匙箸瓶一,香盒一,四者等差远甚,惟博雅者择之。然而炉制惟汝炉、鼎炉、戟耳彝炉三者为佳。大以腹横三寸极矣。瓶用胆瓶、花觚为最,次用宋瓷鹅颈瓶,余不堪供。------这时四更残月夜色渐起,脑内唯香丝万缕,兴味萧骚,卧于床榻,安然入睡。

闲来灯下乱翻书,古代有关咏香或涉香的诗文竟亦比比皆是。较早的便有屈原的《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句。及后,曹植,萧统,江淹,李杜,王维,白居易等诗文无不有关于香的美文佳作。至宋代,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已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必备修养。明代文徵明云:“燕谈之余,焚香设茗,手发所藏,玉轴锦慓,灿烂溢目。”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写道这个“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佩香,焚香,食香的地方则不胜枚举。原来,香文化已伴随华夏老祖宗走过了五千多年的风雨历程。

如此,时间越久,爱上香,就成为一种“瘾”,与大麻、尼古丁,咖啡因都无关,更无关乎生理亢奋。之因为那一股浅浅的幽香,自然飘散在空气中,宛如转瞬间与古人在一卷线装书中相见,促膝相谈,静中成友。

此刻,净手焚香,无分贵贱,化邪扶正,物我两忘。转身已是:月满阶,酒满壶;风满帘,香满炉。

更多散文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散文随笔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