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文章阅读 > 情感文章 > 正文

情系洛阳桥

作者: 乐健2018/01/12情感文章

也许因为上了一定的年纪,这几年一旦有闲暇,一种想见见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的心潮,不时涌动着。虽然家乡潮州多姿多彩的景观不时打动着我们,可辽阔祖国的山河,那山山水水、那外地风情,也吸引着我们。

趁着周日,我们约上好友结伴,踏上前去福建泉州洛阳桥观览之旅。

泉州洛阳桥,它早在我们的脑际中已刻上了烙印,它与河北石家庄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我们潮州的广济桥,被誉为“古代四大名桥”;它那藏着古韵,印载着古代建桥史上的极致和辉煌,以及古色古香的风情,更使我们神往遐思。

我们驱车开行了三百多公里,抵达位于泉州的洛阳桥景区。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宝”级文物景观,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是主持人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和实际主持人卢锡合力筹划并建造的,前后历经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它以石头和海蛎揉合作为建设材料,与北京卢沟桥纯石建造的联拱桥截然不同,也与河北石家庄古赵州桥的敞肩石拱和具有雕刻艺术的石栏板别异风格,与广东潮州古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也别有一番容貌。一桥一格,一桥一韵,让我们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据悉,北宋时期,这里的洛阳江,有个万安渡,在泉州城北的惠安、晋江交界处,是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因洛阳江波涛汹涌,江宽流急,险滩不少,时人形容此江为“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民众过江只好乘着小木船舶,但危险四伏,几乎过江的人中,多半是死于其中。时任太守的蔡襄,为了方便两岸民众安全过江,为了适应当时泉州港口帆■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于此的需要,在“万安渡”口这里,举力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取名洛阳桥。说到取名,还可追溯一段历史。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河南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因而,该桥也因此而命名。

洛阳桥以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可经受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交互冲击。桥全长360丈,宽1.5丈,桥上有25兽、81尊菩萨。附属景点有昭惠庙、义波祠和古井禅寺等文物。当地民众告诉我们,该桥质量十分可靠,它既可抵制台风的袭扰,又可顶得住8级以上大地震。相传古代的泉州有过8级大地震的猛烈袭击,可该桥仍巍然屹立。当地民众风趣地说,那次大地震如同对该桥作一次按摩一样,根本无损它一根毫毛。

走在洛阳桥上,我们感受着北宋的历史脉跳。当年洛阳桥建成后,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它对那时候的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当时建桥的组织者泉州太守蔡襄和工程的实际主持者卢锡,被广为颂扬,流芳千古。在该桥惠安的岸畔,后人建造了一尊蔡襄太守的塑像,令今天的民众,仍感念他建设洛阳桥的功绩。他当时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也一展他这位宋代大书法家的神韵,现在该桥桥头蔡忠惠公祠内保存着。

一条古韵掩映的洛阳桥,印载着岁月流痕,映衬着时代变迁。畅游在这里,我们心潮起伏,一次次按下摄影快门。每当拿起在那里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时,总是勾起我们对那里的抹不去的记忆与感念。

更多情感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文章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