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亲情散文 > 正文

父亲的月饼

作者: 石祥民2018/02/28亲情散文

不知咋搞的,这些年,每当快过八月十五时就自然想起了儿时父亲做的月饼,父亲的味道。

我出生在离县城东二十多里的山沟里,1954年母亲去世时我才刚三岁,也记不清妈做的月饼是什么滋味儿,只记得奶奶做的月饼香、酥、甜,很好吃。但奶奶过世后,每逢过八十五时,做月饼的活就自然落到父亲身上了。那时候父亲要管我们兄弟仨,他既当爹又当妈,整天忙里忙外,日子也过地紧巴巴的,常年都是粗粮、瓜菜代。平日里像蒸白馍、烙锅盔,擀长面这类主食,只是用来招待亲戚或下乡来的工作组吃的,像烙月饼,全家都当顿饭吃的事也只能在过八月十五时才能成为现实,对小娃来说更是一年中最奢望得到的美食之一。每年过八月十五的中午这顿饭,都是用才收的稻谷碾成的新米做一锅白生生的米饭改善生活,午饭后,父亲就用酵子把发面和好待用,吩咐我打核桃仁,剥花生、捡芝麻,去合作社买半斤红糖,作好做月饼馅的准备工作,耐心等待父亲放工回来做月饼。不要看父亲是个大男人,穷日子把他逼得农家厨房里的活也样样精通,他一回来就先炒核桃仁、花生米和芝麻,倒在案板上用擀杖三下五除二就把核桃仁、花生和芝麻碾碎了,再加入红糖,放在小瓷盆子里搅匀,香喷喷的馅子就作好啦,再在发好的面里添了点碱面用手使劲地揉,做成差不多一两重一个个小面团,用擀杖擀成圆片后放在手心上,再加上备好的馅子捏成馒头状,擀压成3寸大小的圆饼,乡里人也管它叫陀陀馍,放在已烧热的平底锅里烙,待会还要上下翻边,约烙十分钟左右,当闻到香喷喷的奍(quān)味时,月饼就熟了。我老是跟在父亲身后围着锅台转,只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但第一锅月饼出锅后,父亲还是不让我们先吃,说是要先敬月亮爷和老先人的,叫我把小桌子搬到院里,摆上社李黄柿子、核桃和毛栗子,再把热乎乎的月饼装盘摆在桌子上,上香、燃黄表纸之后,还要我们和他一起给月亮爷磕头叩拜,起身后,抬头望着磨盘大的一轮明月,祈求月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敬毕月亮爷后再进堂屋,在先人的牌位前摆上月饼和杂果,让老先人共享十五的美味,保佑我们全家和顺平安,敬毕老先人之后,我们才能尽情地吃上盼望已久的月饼。我最喜欢吃的就父亲在月饼中夹的核桃仁和芝麻,越嚼越有味,还有被烙的焦黄的饼皮,吃起来香奍(quān)、酥脆,既开胃又有益消化,即便是有点糊,父亲也不让扔,说小娃吃了眼睛明。晚上吃饱后还要悄悄地藏两个,第二天带到学校和同学们比赛,看谁家的月饼做得好,课间的教室里充满着月饼的香味,久久散不出去。当年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过八月十五做月饼,家家户户的食材大体上都一样,做法也几乎雷同,人们都听合作社里营业员马大叔说过,龙驹寨街上人做月饼时还要用什么油酥,加什么青红丝、冰糖和香料之类的东西,比山里人做得更好吃,但我们山里的人们都不理会那些青红丝等辅料为何物,更不曾尝过那种月饼的滋味,总是认为自己家做的月饼好,过节的氛围浓。我父亲做的月饼虽没有城里人配料那样讲究,但吃起来总觉得格外香甜,父亲的味道,家的气氛格外浓郁。岁月荏苒,每逢八月十五,还是父亲的老传统月饼,一年又一年。

1969年我参军去了,第一次离开家,到了东北的林海原。1974年底父亲去世,后来每逢八月十五月圆时,我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再也看不到父亲做月饼的身影,再也尝不到父亲月饼的味道了。如今,八月十五吃月饼早已不是孩子们的奢望,我也品尝过广式饼、粤式月饼、秦式月饼,吃过合作社老马叔讲过的城里人做的有青红丝和冰糖等上等配料的月饼,但我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是父亲当年在八月十五做的陀陀馍式的老月饼。

更多亲情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亲情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