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哲理散文 > 正文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作者: 郗晓波2016/02/26哲理散文

初中语文教学也可以说是散文教学。我们总是用“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话来概括散文的特点,也就是说明散文这种文体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属于“无特征的特征。”那么它的外部特征显然不是学习的重点。既然它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那么,阅读一篇散文应当理解什么呢?重点就是理解它的语言的意味、意蕴等,也即内在的蕴含。但学生在这方面常常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嘴。

最近我辅导一亲戚的孩子,她在省府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就读。她感觉问题最大的是阅读,阅读中错的最多的即理解散文句子或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她给我看最近考试的阅读题,一篇题为《春韵》的散文。其中理解散文语言的题如是问:结合语境,品析语言。她答得几乎都不在点上。

我要写这篇文章,故网络一搜,果然跳出《春韵》,与考题完全雷同。原文偏长,选择与试题有关的一段分析之。

原文:春的脚步踏足农村时更加轻盈流畅,撩人心魄,田地经春的挑逗,生命力也蓬勃起来。农人们再也等待不得,纷纷而起融入漫天春色,开始去耕耘又一个希望的春天。寂静了一冬的村庄活了,田野很快热闹起来,犁牛遍地,机声隆隆,孩子们在田间奔跑,狗儿在地里追逐,四处人影绰绰,满耳欢声笑语。

试题:“田地经春的挑逗,生命力也蓬勃起来。”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挑逗”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的顽皮可爱的情态,表达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我说,读了文章,我觉得你答错情有可原,因为这个答案本身就很有问题。题干问的是这个句子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答案给的 “顽皮可爱”是“春”的特点;何况这句话的话题是“田地”而非“春”。显然是答非所问。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命题老师以至指导学生做题的老师,自己未能从理论上弄明白道理,总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惜乎没那么多悟性极高的学生能自己“昭昭”啊。

学生说,这道题应当怎样回答呢?我说:“挑逗”即挑动逗引,有贬义,在这儿贬词褒用。“挑逗”之“挑”有向上拨弄的意思,如挑起门帘。根据语境,前句讲“春”到了农村;后句说“生命力也蓬勃起来”,显然是指田地的生命力,而且“蓬勃”词典解释为繁荣、旺盛的意思,其潜在意义有“向上、发展、发达”等意思。这句话紧跟着说农民们“耕耘”,“犁牛遍地,机声隆隆”,所以,“挑逗”的意思在这儿发生了转移,成了解冻、松软的意思。答案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来,气候变暖,土地解冻了,松软了。

散文要考文章的言语义,言语义通常有三种:语境义、修辞义、联想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语境意义。所谓阅读,直接的对象是言语作品,实际指向的是语境的意义。语境具有生成功能,不但可以生成新的意义,生成新的言语形式,而且还能创造新的意义,即使一个词语或句子组成的话语产生一般情况下没有的意义。它不是再创造一个词或说一句谁也没有说过的话,而只是使原来的话语产生语意转移,所产生的语意,是由语境临时赋予的,词典里绝对没有。

我又给学生出了两道题。我说,类似的句子在散文中很多,就以这段话为例。

“根据语境,理解句子含意”:

(1)“开始去耕耘又一个希望的春天。”

(2)“寂静了一冬的村庄活了。”

学生做完之后。我简要分析之。第一个句子中“春天”的意思在这个特定语境中也发生了转移,实现的不是它原来的意义,转而表示“田地”,且“春天”一词还隐含着生机、希望、欢乐、开始等潜在意义,这是客观对象非本质次要特征的反映,不被记载在词典里,只在一些特殊的言语表达中呈现出来。所以,句子含意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们在春天的田地里忙碌地翻耕土地的情景,表达了农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农村春耕喜爱之情。

第二个句子中“寂静”本来的意思是没有声音,安静的意思,但在这儿词义发生了转移,指的是村庄冷冷清清,缺少生气的意思。“活”在这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根据后面的语境,“热闹、奔跑、追逐、人影绰绰、欢声笑语”等,“活”就有了热闹、充满活力与生气的意思。句子含意为: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整个冬天冷冷清清,没有生气,春风吹来,使得整个村庄因忙于春耕而变得热闹起来,充满了活力与生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农村春耕生产的赞美之情。 

更多哲理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哲理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