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一览秋山忆旧游

作者: 徐剑铭2016/10/06现代散文

前日。天色晴好,秋高气爽,携家人奔秦岭北麓之大峪口一游。大峪口因大峪水库而声名远播。修水库始于1959年,那时我上小学六年级,曾参加过全民参与的水库大会战。1971年水库建成,四围青山,一池碧水,遂成为西安人为之心醉的风景区。

中午11时许,车抵大峪水库。库岸留影时,听说这里的鳟鱼皆为水库深水养殖,肉鲜味美,山中的众多农家乐餐馆皆以此为主打。于是便在水库边的一家依山傍水鳟鱼馆落座。一湖碧水尽在眼底,山石峥嵘触手可及,白云萦绕于峰巅,山雀啁啾于绿丛,野花散缀于水岸。一时诗意难捺,便向服务员讨来一支圆珠笔,在其点菜的小本上写下一首“七绝”:“山色空蒙绿无涯,一湖碧水两岸花。山雀声里游人醉,鳟鱼味美乐农家!”

我对那位十七八岁的女服务员说:“我给你们这儿写了几句诗,你收下,留个纪念吧。”

小姑娘朝小本上瞅了一眼,怯怯说道:“伯伯,我认不得字……”

“伯伯”顿时无语。

有些话,能让你心中顿时五味杂陈,说不清,不说也罢。

归去时,车行山口,忽然心血来潮,对儿子说道:“走,到库峪看看。”

记忆中的库峪离大峪很近。儿子停车问路,村民遥指环山公路,曰:上公路向右一拐就是杨庄。

我知道,库峪口的那个村子叫杨庄。库峪名气不大,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杨庄”。

三十多年前来过杨庄,不是我一个,而是一伙人结伴而来。

198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西安一帮子不甘寂寞的“文学青壮年”呼啸而起,西安市作家协会破茧成蝶。紧接着,培训业余作者的“西安文学院”及国内第一张《散文报》和作协的第一个经济实体“作家书屋”相继面世……沉寂多年的西安文坛很快热闹起来了。

作家书屋是我煽动我的老同学褚德义腾出他家的临街住房办起来的。招牌是贾平凹写的。平凹当时是作协的副主席。

某日。德义给我说:“我老姑家在南山库峪口,那地方很穷。我表哥最近当上了村长,表哥想带领村里人折腾点事。可怜山里人没文化,想不出致富的点子。表哥听说我跟你们几个大才子关系好,让我求求你们,能不能到那儿去帮他们出点主意。库峪虽穷,山里的风景可美得很呢……”

我跟平凹、子雍、和谷一商量,立马达成共识:既能看山,又能帮人,何乐而不为?

暮春的一天,表哥不知从哪借了辆中巴车,我们便偕“夫人”来到了杨庄。那时的杨庄可真叫破败不堪,仅有的一条街上没有一座像样的房舍,唯一的亮点就是表哥家开的卖面食的小饭馆,那也是招待我们进餐的地方。不过我们享受的不只是油泼面,村里人说,吔个黑村长就对他家养的家畜动了刀子……

吃完饭村长表哥就带我们从库峪口进山了,不少村民自发地跟在我们身后。没有人主动跟我们搭讪,但我从他们的目光中读懂了他们的心思。正如村长所说:“穷日子让乡亲们过怕了,好日子又让乡亲们想疯了!俺也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可文化浅,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啊。”

乡党们的信赖与期待让我们很是感动,可面对这莽苍苍壮巍巍又深不可测的原生态山林,我们还真的拿不出多少刀下见菜的致富绝招来。点子肯定是出了,而且是以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之情出的。那时,正值“当打之年”的我们,在城里不也正捯饬着有响动的事么?而具体是些啥点子,老朽真的是“英雄迟暮”,全忘光了!

汽车在环山路上开了不到五分钟就拐入了杨庄。可是,穿过杨庄街道我却命令儿子:“好了,调头吧!”

儿子说:“不是要进库峪么?还没到呢。”

我没给儿子解释。我知道我是为啥来的,而答案在车过杨庄的那两分钟里已经得到了:记忆中那破败的杨庄已荡然无存,撞入我眼帘的一街两行全是干净整齐的二层白色“洋楼”,很像国外的别墅群,但出出进进的却全是农家人。我相信,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本想去找找那位比我还大两岁“村长表哥”聊聊,转念一想,还是“非诚勿扰”为好。

有些事,能让你的心灵找到慰帖的感觉,看一眼足矣!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