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土司城走笔

作者: 戴益民2016/03/03现代散文

因某种机缘巧合,我与一群“笔杆子”结伴而行,走近恩施对山湾土司城。午时三刻,冬日的阳光将这座牌坊式的门楼照得分外耀眼。站在城门口,首先看到的是两座虎虎生威的神龙雕像,右侧墙壁上是三幅浮雕壁画,图案分别为稻谷、神灵和歌舞,充满了膜拜和祈祷的意味。两边乳白色仿古门柱上,刻有“华中第一城,天下无双景”的绝妙对联。或许是第一次走近这座神秘的都城,我们似乎有些诚惶诚恐起来。

穿过门楼,步行百余步,便看到一泓清池,清池之上有座古桥,桥头山上有座古楼,这就是史料上介绍的风雨桥和六角楼,据说是专供侗、苗、汉各族往来客商歇气纳凉、遮阴避雨之处。走过古桥,便看到左侧山上有座古庙,牌匾上书“廪君庙”三个大字,门上有白虎的浮雕像。白虎是土家族图腾,廪君魂灵的化身,历史上有称土家族为虎氏民族的说法。古庙旁边的大树上,挂满了吉祥祝福的红绸带,堪称一景。

再往前走,地势忽然变得开阔起来,这便是土司王府的所在地——九进堂。顾名思义,九进堂共有九进出,是名副其实的土司皇城。所谓九进,即第一进为门楼,第二进为戏楼,第三进议事厅,第四进摆手堂,第五进为后院,第六进为仓廪,第七进双亭楼,第八进为中堂,第九进为后堂。这里是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地方,是土司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一般臣民百姓是不得进入的。伫立堂前,举目望去,庞大的建筑群就像一张多彩的立体图案,雕梁画栋,错落有致,飞檐拱角,玲珑典雅。两边门柱上,两条雕龙盘绕而上,托着“九进堂”匾额,颇为壮观。五对大小不等的石狮,以五种不同的姿态呈现在游人面前。四尊虎背熊腰的武士塑像紧贴山壁,象征守护土司王宫的四座门神。这些建筑由数不清的檩子、椽木、雕花组合而成,虽历经数百年沧桑风雨,依然气势恢宏,雄奇巍峨,富丽堂皇,充分体现出巴人后裔的建筑才能和艺术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

趁同伴们还在九进堂踯躅之际,我独自一人从后堂攀上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两千余米,形同万里长城的缩影。它们依山而建,全部用石块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严严实实围住。城墙之上有箭孔烽台、钟楼鼓亭,令人回想起烽火诸侯的战争场面。钟楼顶层有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远古巴人筚路蓝缕的沧桑历史。恩施土家人为远古巴人的后裔,早年繁衍生息于富饶的江汉平原,后因与楚人相争,败退至古夷水(现今清江)、川东一带,建立巴子诸侯国,后被强秦所灭,余部退居湘鄂川黔毗连地区,并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亦称“土人”,后来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自称为土家。一部巴人开疆拓土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慷慨悲壮的战争史。每当鼓角钟声响起之际,就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时,或祭祀,或登基,或祈祷,或预警,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神情肃然,闻声出动。如今,血与火的岁月早已风干,古老的部落已沉没于疏落和荒芜。风吹过来,烽火台发出吐呐的呜咽,如泣如诉,它们裸露在旷野中,在夕阳的辉煌之下流露着峥嵘和高古,令人浮想联翩。

“巴”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称,已是人所共知,但在字面下,它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汉人崇拜龙,巴人崇拜虎,两者之间有何文化渊源?在国人的心目中,虎是威仪与力量的象征。虎的存在,常常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参照,那就是勇敢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堂堂正正地活着,所谓“虎死不倒威”即是此意。一个以虎为图腾的民族,明显寄托着强烈的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主观意识。

夕阳西沉,回首身后的土司古城,笼罩在一层暮霭之中,恬静,威严,神秘。回神静气,沿来路返回,我的脚步忽然变得矫健、有力起来。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