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为爱清泉禅境胜

作者: 邱九如2016/02/25现代散文

清泉寺曾是浠水境内一座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庙宇。

据浠水县志记载,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佛教禅宗三祖僧灿驻锡泰春山,建天然禅寺传戒授徒。唐咸亨四年(673),禅宗五世弘忍在玉台山附近建昭化寺传道布经。唐贞元六年(790),建清泉寺于县城东北凤栖山下。据此推算,清泉寺建造时间分别比天然寺、昭化寺晚。但另据县志记载,佛教在该县的传播始于南朝萧梁天监六年(567),清泉寺的前身就是一座萧梁古刹。由此可见,清泉寺的修建时间应比天然寺、昭化寺还早,是该县境内一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

在清泉寺建寺34年之后的唐长庆四年(824)八月,着名诗人刘禹锡“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途经浠水游清泉寺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珠圃邀欢兴未赊,赓诗煮茗坐莲花。上人我亦忘机者,欹枕相将到日斜。”其实,最给清泉寺增色添彩的,莫过于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留下的《浣溪沙·游清泉寺》。词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人运用素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画面,并借景抒怀,表达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除刘禹锡、苏东坡两位着名诗人外,游历清泉寺并留下诗痕词迹的名贤俊士代不乏人。宋咸平二年(999),黄州太守王禹偁游览浠水名胜景观后,题有《浠川八景》和《陆羽茶泉》两首诗,其中浠川八景中的陆羽茶泉、右军墨沼均位于清泉寺。宋庆元元年(1195),工部尚书魏了翁游清泉寺,写有《雨中寻清泉寺》。明天启五年(1625),兵部尚书熊文灿迁居浠水,居住浠水期间曾游清泉寺,写有《祝清泉寺守心上人》诗。民国南京临时众议院议长汤化龙于1918年春回浠水,游清泉寺后题词8首,流露出遁入空门之意,借以排遣仕途受挫的消极情绪。

清泉诗不仅吸引历代文人雅士为之低吟浅唱,而且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元至正十一年(1351)九月,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率众攻占浠水县城,立国都于清泉寺,年号“治平”,国号“天完”(意即压倒大元)。从此,徐寿辉在这里指挥各路大军纵横驰骋于南方诸省,给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直至至正十三年(1353),元朝统治者调集大批军队围剿红巾军鄂东根据地,国都被攻破,徐寿辉才被迫撤走黄梅,后移天完国都至汉阳。

偏处浠水县城一角的小小清泉寺为何能成为元末南方农民起义军的指挥中心?为何能使历代名贤硕儒为之挥翰摛藻,吟咏歌唱?我想,也许魏了翁《雨中寻清泉寺》中的“为爱清泉禅境胜”一句能作为最好的注脚吧。浠水地理位置居中独厚,北倚横贯中原的大别山,南临宽阔浩淼的长江,依山带水,通江达海,素有“鄂东门户”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七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清泉寺坐落在一个藏风聚气,妙境天成的地方。它附近的凤栖山上,修竹凝翠,劲松染苍,景色十分秀丽。寺后岗脊自东向南伸展,构成一个半圆形状,对其呈环抱合围之势。寺前的浠水河清涟碧澈,波光潋滟,宛若一条洁白的玉带,由上而下轻盈舒展,将青山寺影倒映其中。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梵音缭绕,鸣泉荡谷,使清泉寺无处不蕴含诗情画意,无时不充满禅风逸韵。这种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这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融荟萃、相互辉映的游览胜地,怎不令文人雅士心驰神往,纷至沓来?又怎不让一位胸怀大志、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垂青呢?

往事如烟杳然去,谱写新曲待后人。值得欣喜的是,清泉寺已易地重建,且初具规模。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