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感情文章 > 情感日记 > 正文

父亲的马灯

作者: 许永礼2017/11/18情感日记

在我童年记忆里,轮番重现一幅温暖的画面:父亲手提马灯,行走在黑夜里泥泞的路上。在医务室和我家的茅草屋之间,是一条羊肠小道,遇上风雨天气,小路上便泥泞难行了。每当夜幕降临,母亲做好饭菜,便抱起我守在窗前。待蜿蜒的小道上亮起一星摇曳的灯火,那便是父亲背着药箱,踽踽而归了。

爸爸——”透过风中呼啦啦作响的塑料布窗户,我将双手圈成喇叭,放声出去。父亲的马灯顿时剧烈晃动,光点也就越摇越大,我猜他一定是在黑夜里奔跑了……

记忆中的另一幅画面,是母亲坐在土墙门外面,一丝不苟地擦拭马灯。她把灯罩取下来,用棉布蘸着碱水,擦干净后晾晒在太阳底下。接着取出剩余的煤油,拆卸灯架仔细擦洗。经母亲擦过的马灯通体明亮,宛若新买来的一般。当时,人们通常使用的是那种玻璃瓶自制的油灯。马灯尚属奢侈品,最初是由母亲赠于父亲的。

很多年以后,母亲告诉我说,她曾是医院里的护士,父亲则是一名队医。由于常常送病号到医院,俩人慢慢地熟识起来。母亲就是在那时送马灯给父亲的,说是夜里路黑,怕他掉进沟里去。其实,母亲送出的不仅是一盏灯,还有一双穿过黑夜安抚父亲的温暖的手。

我们家祖籍上海,父亲早年就读于震旦大学,主修儿科医学。一场“反右”运动将他送往偏僻的农场。他成了一名赤脚医生,终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百姓人家。我还记得,一个风之夜,生产队跑了一头水牛。看管牛棚的人不敢怠慢,手持鞭子追赶出去。结果,水牛顶翻了那个人,牛角深深刺穿了他的身体。

当夜我家的柴门被拍得雷鸣般地响,父亲披衣下床,拎起马灯一头扎进茫茫雪夜。母亲取一件棉衣紧随其后。后经母亲描述,牛角顶入到伤者的胸部,折断的肋骨插进了心脏,鲜血染红了大片积雪。父亲冷静地为其注射强心剂,毅然对着血淋淋的伤者做人工呼吸。四个壮劳力拆来一块门板,抬着伤者匆匆送往总场医院。这一路上十多里地,随行的父亲一直不间断地做人工呼吸。伤者奇迹地般脱离了危险,父亲则晕倒在地上……

很多年过去了,印象中的马灯不仅陪伴着父亲救死扶伤,还照耀他在夜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父母双双返城,而父亲却在返城后与世长辞。三年后,母亲也卧病在床,不久便追随父亲离去。临行前,母亲把父亲的旧马灯交到我的手上。

烦忧之时,点燃马灯一星灯火,一切的喧嚣便逃遁了去。

更多情感日记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日记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