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感情文章 > 情感日记 > 正文

回家(186)

作者: 石普水2016/01/15情感日记

冬天日长夜短。阴雨绵绵的冬天白天更加短。阴冷潮湿的冬天令人无聊。这是一个有个性的冬天,第一是雨多,太阳难得一见;第二个特点是暖冬,现在到三九了,应该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但是气温往往零上几度到十几度,只有两天结冰。

阴雨绵绵的日子经常看84台,电视养生节目老是重复老祖宗的谆谆教导: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出。” 这话出自《黄帝内经》,具有权威性。我牢记老祖宗的教导,晚上8点半一定上床,11点钟(子时)以前一定睡觉。早晨也磨磨蹭蹭到7 点钟以后才起床。而且慢慢起来,慢慢穿衣,慢慢下床。这就是养生节目说的 “三个半分钟”。老年人血管脆,我虽然不很年老,但我血压高、血糖高,血管一定不那么光滑、柔软。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小心驶得万年船”。中医有“寒从脚起”、“百病从寒生”之说,我从今年冬天开始戴上了帽子,而且一戴就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戴,没有取下来。晚上上电脑老老实实地穿上暖鞋,穿上暖裤。上网,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到各个博客、QQ空间转转,看看有没有朋友写评论,作回复。常常到人民网看看国家新闻,到宿松论坛看看有没有民间新闻,如此而已。

早晨出门散步一般差不多是8点钟了。我也不觉得迟了,8点就8点,反正不急。“老8点”曾经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典故。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这里一位老鳏夫,在外面混了几年回家,买了一块手表。那年月手表在农村稀罕得好像天外来客,老鳏夫袖子捋得高高的,生怕别人没有看见。可是这老鳏夫不识字,看不准手表时间。别人问他几点钟,他千篇一律地说“8点”。日子长了,别人都叫他“老8点”。其实我并不是在家磨蹭。妻类风湿冬天更加怕冷,我让她在被窝里暖和暖和。我自告奋勇,在家洗完锅灶,甚至把米、豆子、红枣、红薯下锅,烧着火才出门。吃完饭先洗衣,然后给妻做艾灸。纯艾条便宜,10元钱一盒,一盒10支,一支艾条灸三次。有没有效?不知道。但是我坚信应该祛潮湿,通经络。反正类风湿是疑难杂症,哪一个名医都没办法药到病除。我们笨人笨办法,尽力而为吧。傍晚,5点钟左右,我仍然出来散步。我现在散步早晨傍晚都戴着手套,像解放军那样,把手甩到上腹部。也是电视《健康之路》上学习的。晚上,一般我先看北京台《养生堂》、中央科教频道《健康之路》,并且不时记点什么。

一个冬天有两件事值得一记。

我参加了两天做塘岸的劳动。阴雨绵绵中今年我们屋里又推了一口塘——这口塘叫茅屋塘。我们屋里今年参加分田地的农业人口154人,这是准确数字。不足100亩田,却有大小6口塘。其中两口瓢一样的小塘,一口叫上塘,一口叫下茅屋塘——现在已经没有人住。这两口塘都在屋旁边的最高处。我想,或者那是我们屋里最早的塘吧。民以食为天,那首先是先民们吃喝生活用水的。现在的当家塘就是我家门口原来新塘、老塘合并的一口塘。这口大塘高高在上,它的水可以放到任何一坵田里。但是,它下面南北方向也有两口塘,其中一口塘就是茅屋塘。 茅屋塘在屋里北边,祖祖辈辈住着徐姓几户人家,上世纪60年代迁移到我们屋里。改革开放以后那口塘水慢慢少了,塘里的野草越来越多,塘里的淤泥很深。今年不仅仅推塘,而且,把门口塘和茅屋塘连接起来,门口塘水满的时候可以放到茅屋塘。犹如都江堰,最科学的利用了我们塘的水。

这还不算,茅屋原来屋基也改造成田!塘下原来一块地也改造成为田。63岁的大包户今年增加了承包费,并且,把水库旁边抛荒的地也低价承包了。他信心满满,反正水库里有的是水,用电抽水,大不了筒子长一点就是。

喜欢挑塘。大集体时候每一年冬天里只要是晴天,男女老少天天都是挑塘。一担土,挑起来,闪闪悠悠,不重。男男女女,有说有笑。大集体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但是人们精神生活格外舒坦。

格外怀念大集体时代的精神生活。乐观、直率、幽默、无忧无虑,心情舒畅,我亲爱的农民朋友!所以,我格外喜欢写大集体时代的生活!

虽然有大把的时间,虽然有新电脑,但是我没有兴致勃勃写博客。我想系统修改我那一千篇博客,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修改。已经修改了两个专题:“博客跋涉”、“如烟往事”。这段时间主要修改 “家庭教育”这个专题的文章。三个因素让我整理这个专题:中国教育人博客专题征文、神州佳教专题征文(现在好像不搞了)、宿松关工委成立县宣讲团,我是成员之一,而且就是搞“家庭教育”。我整理了一共17篇文章,看看,想想,做了部分修改。原来没有这个专题,它们分散教育、人生两个专题里。我在QQ空间、新浪、网易博客上开辟一个“家庭教育”专栏,安庆教育博客不知道怎么明明修改了,但是依然如故。

捣蛋吧?随便。

更多情感日记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日记

文学百科

文学百科大全